文档介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重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赠予其老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一篇文章,文中宋濂以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其少时的读书之苦,其次也暗含了对官学中诸生读书不用意的批评。文章首先褒奖马生虽处太学但学习精神尚佳,其次也鼓励马生继续勤奋苦学。
初读此文时,尚在初中阶段,只领悟到了古人求学之苦这一层意思;现在伴随阅历之深和对教育问题的更多思索,再读此文,我更关注宋濂对官学中xx学习精神之忧虑。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无须若余之手录,假诸人以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她人之过哉?”
宋濂将自己学习的境遇和官学中xx的条件进行了比较,认为官学中的xx有读不尽的诗书,有博学之师的陪同,有“大厦”这么的学习空间,有“廪稍之供”,有“裘葛之遗”,而无“冻馁之患”,然而却让人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之虑。“宋濂之虑”,引发了我的思索。“宋濂之虑”似乎证实了这么一现象:通常而言,学习条件越好,教育的制度化程度越高,学习者求学上进的精神将越消退,自学能力也愈下降。这是不是一条教育规律呢?假如是,在当今学校教育制度下,我们又应该怎样学习呢?这些问题全部值得我们深思。
古代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衔接度低,无书、无师,甚至连通常的学习条件全部达不到,这么才成就了宋濂借书苦学、杨时程门立雪、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夜读的美谈。伴随中国当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不停健全,上学读书已不是什么奢望。目前,中国已建立了无偿的义务教育制度,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不过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怎样的?学习的精神面貌怎样?我们仅从大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的最经典的一个现象来看即可得出答案。
陶行知先生在1914年曾发表《呜呼某校》的文章,对大学里“画关键”之风进行了批判,指出“一学期而读十八面书,已届不成事体。考时复取其半,认为范围;范围之外,复有指点;指点不足,继以夹带;夹带不足,继以枪替、剽窃。学生以此欺教员,教员亦以此误学生,成何教员?成何学生?更成何学校?然就吾之眼光所观察,正不止某校已也。呜呼,民国教育之前途!”陶行知的叹息已过去近一个世纪,然而现在大学里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呢?据部分学者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现实状况仍然令人担忧!
相关调查显示:“现在中国高校大学生学忆知识’的学习观,使用很表层的学习方法,从而影响了她们的学习质量。比如,所调查的211院校的学生中,对题目‘我平时会坚持学习,并不是考前再突击’,有%表示‘基础不一样意’‘不一样意’或‘完全不一样意’,表明近二分之一的学生全部是等到考前再突击学习。对题目‘我上课常常没有认真听讲’,%表示‘基础同意’‘同意’或‘完全同意’。对题目‘我至今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表示‘基础同意’‘同意’或‘完全同意’。”[1]周炎根和桑青松的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不高。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分量表上得分显著低于常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