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们将不定期陆续公益推送问渠系列阅读材料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及思考
南银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而倡导“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则并不仅限于文学类作品,一些普及性学术著作也进入到高中生的阅读视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正是这样一本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很多人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就是通过《乡土中国》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的。
对高中生而言,《乡土中国》的阅读量并不大,不到7万字,是典型的“大家小书”。全书共14章,单章篇幅也不长,是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比较适合的入门级书目。虽说《乡土中国》的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甚至很多地方不乏幽默,但毕竟不同于学生读惯了的文学作品。它既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出现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而且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对社会学这个领域几乎一无所知,甚至可以说是“门外汉”。学生对其既没有相关阅读经验又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产生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便可以预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给予得当的阅读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我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的《乡土中国》为例,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引导高中生学会阅读社会科学这类学术著作。
我们知道,像《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导读课,显然有异于常规的语文课:一是它的篇幅较长,是单篇课文的几倍甚至数十倍,课内时间大部分用于精读原作,能留给教师安排的课时就非常的少;二是阅读主要集中在学生挤出的零碎的课外时间,不连贯、泛泛式的阅读难保其阅读质量;三是它的学术性强,对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要求较高。据此,我不仅要对课时“精打细算”,更要有明确的导读“预期”。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我安排4个课时学习内容和预设两个学习目标。
4个课时学”“附录”和第1-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第2课时学习第4-8章(“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第3课时学习第9-11章(“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第4课时学习第12-14章(“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两个学习目标,即基本目标和高级目标。
基本目标围绕三个问题:这本书的价值何在?学生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学生读这本书至少要了解哪些内容?《乡土中国》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学生读这本书,一是可以了解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二是感受费孝通身上体现出的知识分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究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三是通过阅读,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学生读这本书至少要了解“核心概念”如“土气”“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明白乡土社会的性质,弄懂乡土社会与其他社会的不同形态。
高级目标有三:一是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二是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三是兼顾对语言品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高级目标的实现需要授课教师对学情有非常清楚的认知,对学生阅读的障碍点有准确的判断,惟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