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秋来“伏”不去,祛湿健脾胃 健脾胃最好的三个方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秋来“伏”不去,祛湿健脾胃 健脾胃最好的三个方法.docx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1/3/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秋来“伏”不去,祛湿健脾胃 健脾胃最好的三个方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秋来“伏”不去,祛湿健脾胃 健脾胃最好的三个方法

  通常说来农历七月初就立秋了,立秋以后便属秋季。但七月的天地改变有其独特征,继大暑以后,即使立秋而暑气余威仍烈。正如杜甫《新秋》诗云:“火云犹未教奇峰。”  农谚说,立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说明农历七月天气仍热。而且这段时间雨水特多,经常暴雨成灾,甚至在八月上旬还有洪水为患。正是因为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两种邪气狼狈为奸,可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对脾胃的影响最大,因此初秋之时,大家全部会出现腹泻、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病症。所以,初秋想要不生病,还得从保养开始。可多吃点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的食物,以帮助脾胃消化。
  做法:取鲫鱼一条,绿茶20克。将鲫鱼剖开,去除内脏,保留鱼鳞,冲洗洁净;将茶叶装入鱼腹内,将腹口抹平,不让茶叶掉出来;找一张洁净的纸,包裹住鱼后放人盘中;将盘入蒸锅中蒸至熟透即成。
  功效:鲫鱼入脾、胃、大肠经,含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温中下气、利尿消肿、活血通脉、催乳下奶等多个功效,常见于脾胃虚弱、水肿、腹泻、便血、溃疡、糖尿病等病症的辅助诊疗。而茶素有“万病之药”之称,绿茶则能清热去火、生津止渴、消食除烦、抗菌消炎。二者适用,共成清热利湿、补脾和胃之功。
  Tips日常调理来按摩曲池穴
  曲池穴对于化解体内湿热邪气有比很好的作用,常常按摩它,不但能去湿清热,还能疏风解表、疏经通络。曲池穴在大肠经上,不但能转化脾土之热,还能燥化大肠经湿热。先把肘部弯曲,找到肘部最突出的那根骨头,然后再找到弯曲合上的这个点,突出的那个骨头和这个点之间的中间点就是曲池穴了。按压的时候,能够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来操作,从轻到重,每次按压1-2分钟,每日1-2次,长久坚持能起到辅助调理的作用。
  初秋踏来,天气虽有了凉意,但因为还有一个伏天
  末伏还没有过去,因此形成了一个立秋时节独特的气候现象即白天天气炎热,而早晚两头却比较清凉,“早晨立了秋,晚上凉嗖嗖”,“立秋一日,水冷三分”全部是这种气候特征的写照。在这种忽冷忽热的时节,有一个疾病很常见,就是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也称“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由酷热所造成。因为暑热伤人,耗气伤阴,暑又多夹湿,因此阳暑的关键症状有发烧,满身困重,出虚汗,腹泻头昏甚至昏厥,抽搐等等。而“阴暑”,祖国医学是这么叙述的:“静而得之”,“避暑乘凉得之”,意思是过于避热贪凉引发的。因为暑热湿盛的时候,大家的毛孔是开张的,腠理是疏松的,此时假如忽然受凉,风寒湿邪等便会长驱直入,从而引发中暑症状。这种中暑的关键症状有腹痛腹泻、全身酸痛,恶心,发高烧等。通常在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或是过于避热趋凉而得病,比如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后立刻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刻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风扇强风对吹而引发。
  秋天阴暑频发的原因,关键因为立秋以后昼夜温差加大,皮肤腠理开合频繁,此时假如贪图寒凉,一热一凉之间让虚邪贼风有机可乘,就加大了“伤阴暑”的可能。
  做法:取鲜藿香30克,粳米30克。先将砂锅的水煮开,加入洗净的粳米;当粳米快煮熟时,加人鲜藿香,搅拌均匀,煮片刻即可食用。
  功效:《医余录》中记载:“藿香粥散暑气,辟恶气”,《老老恒言》也记载,藿香粥“兼治脾胃吐逆、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