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3/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全部以为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以为。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无须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碰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全部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豁达和乐观。
  赏析  
  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首先渲染出雨骤风狂,其次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全部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个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深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和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取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平常,毫无差异,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和上片“穿林打叶声”对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她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评价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全部很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