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被误解的多动症.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被误解的多动症.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3/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被误解的多动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被误解的多动症

  “皮大王”还是多动症?  做了十多年“学习困难”门诊专科医生,马士薇见识过多种多样患多动症的儿童,眼前这个男孩显然是经典的一个。还没轮到她进诊室,马医生就已经见到她,每隔几分钟她会推开诊室门,医生和家长告诉她不能推门进入,但命令显然对她不起作用。候诊室里,小男孩冲来跑去,一刻停不下来,护士们连连打招呼、警告,也被她置若罔闻。就诊时,小男孩对医生的问话显得心不在焉,坐立不安,不一会儿,又奔出诊室。在经过具体问询病史及多项测试、检验后,小男孩被确诊为多动症。
  跟很多家长一样,小男孩的父母一向认为孩子不过是比他人调皮、好动,尽管时常遭到幼儿园老师“告状”,也没有引发重视,直到上了小学,家长才意识到,孩子可能真的得了多动症。
  好动、顽皮的孩子常被叫做“皮大王”,在部分人看来,“皮大王”和多动症的区分不过是大大家主观划分的结果,但在医生眼里,多动症有明确的诊疗标准,“皮大王”不一定是多动症,假如确诊多动症,就需要规范的诊疗。
  “多动症的关键症状是注意缺点、多动及冲动,多动和好动的区分是,她的活动是否分场所,有没有目标性,是否影响孩子适应环境、社交及学习。”上海市儿童医院马士薇医生说。  多动症一词常被家长们挂在嘴边,耳熟到让人忘记它是一个疾病。马士薇医生介绍说,多动症的专业名称是“儿童注意力缺点多动障碍”,多动、冲动和注意力难集中是这种疾病的关键症状,这些症状最少连续6个月以上,往往在孩子7岁前就出现。“‘多动症’孩子并不是不想控制自己,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注意力,这和好动、活动能力强有显著的差异。”
  多动症的诊疗比很多疾病要复杂得多。“判定孩子是否发烧,只要测体温就知道了。”马士薇医生说,多动症的诊疗没有“金标准”,所以,确诊前通常需要经过具体问询病史,临床检验、多项测试,还要依据家长、老师的评判,综合后做出诊疗。
  一名10岁的河南小姑娘,暑期里被家长带到上海就诊。家长告诉马士薇医生,老师反应小姑娘上课不用心、爱跟同学说话,在家做作业时每5分钟就要跑开,作业粗心大意,朗诵时经常读漏字。经过一系列测试,医生认为有必须让家长将一张相关的量表带回,让老师填写孩子的日常表现,复诊时再带来,医生会综合多种原因再做判定。
  “那她到底是不是多动症啊?要不要吃药?”家长显得有些焦虑,问了好几遍,期望立刻取得答案。马士薇医生解释,诊疗没这么简单,正是因为不存在“金标准”,医生必需谨慎诊疗,充足考虑多种可能性,患者复诊几次后再确诊是很正常的。
  尽管家长们难以接收,但现在的医学研究证实,多动症是一个伴随终生的慢性疾病,它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不可能被“治愈”,只能最大程度地控制症状和矫治不良行为。马士薇医生曾接诊过一位小患者,在了解多动症知识后,小患者的父亲告诉医生,她自己面临跟孩子类似的问题。这位父亲是企业管理者,天天有下属向她汇报工作,她必需努力集中注意力,才能听清和了解下属的汇报,稍不留神,同事的话就会像浮云一样飘过她的耳边,而她几乎一句也没听见。
  别擅给她们贴标签
  从现在的研究结果看,多动症病因有多个,其中遗传倾向性、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逐步被明确。马士薇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患儿家庭,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医生和患儿父母沟通时,部分父母也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她接诊的一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