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理论探讨.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理论探讨.doc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2021/3/12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理论探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理论探讨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167-01
  
  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观察、边采访、边口述、边录音而制成的一种广播新闻报道形式。它具有传递迅速,现场感强等优势,最能发挥广播的特长。因此,广播电台的记者应充分掌握广播的特点,切实搞好新闻现在报道。
  
  一、充分发挥广播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事件从发生到传播直至为听众所接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要经历一段时间,这就是新闻事件与听众间的时间距离。时间距离越大,传播效应越小。这就决定了新闻报道要力争缩短这段时间距离。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广播记者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第一现场”,在“第一时间”直播新闻,做到报道与事件同步,以满足听众的信息需求和欲知心理。广播记者与其它媒体比较,应拥有新闻的“第一时间报道权”、“第一时间解释权”,从广播现场报道的制作过程来看,是完全可以做道的。广播现场报道改变了过去那种记者先进行采访录音,后整理素材,撰写稿件,写文字报道,再由播音员播读、然后制作合成的传统模式。只要把现场录音稍加剪辑就可以播出,从而增强新闻的时效,省略了许多程序,使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播出之间的时间差大大减少。使听众在收听广播时,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2008年。在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等重大事件面前。广播记者所到之处,哪怕与听众远隔千山万水。只要一部手提电话,就可以将新闻现场的声音及时传送到听众的耳边,现场报道充分发挥了广播媒体快捷的优势。
  
  二、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营造浓郁的现场氛围
  
  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在向听众提供信息时,记者不仅可以在话筒前用自己的语言对现场的情景进行描绘,还可以得到与此同时产生的新闻现场的音响和氛围的帮助,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记者在报道中要注意渲染现场氛围。现场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地,当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一开口就要向听众说明是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报道,同时也应当向听众介绍自己,做到先声夺人,尽早把听众“引入”新闻现场。必要时,还应当介绍背景材料,以体现这则现场报道的新闻价值,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一些重要场面、场景、典型细节、人物外貌、举止,单靠声音是反映不出来的,只有通过记者以第一人称用具体而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才能调动听众的视、听等感觉的交叉影射作用,在其大脑中“再现”现场画面,使现场情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给听众“确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现场报道不同于实况广播,多数情况下也不同于现场直播,它只是截取事件的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