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汉武帝是怎样搞钱的公元前 133 年( 汉武帝元光二年) 六月, 一场发生在马邑( 在如今山西北部的朔州)的战役决定了两千年中国的走向。此次战役标志着汉帝国和匈奴的彻底决裂, 此后, 匈奴人再也不相信汉朝,双方爆发了连绵不绝的恶战。这些恶战对于汉匈两方都得不偿失。匈奴人口少, 战争消耗大, 内部也产生了分裂, 到了东汉中期终于瓦解。而战争给人口众多的汉帝国带来的影响,则是帝国财政的崩溃。为了应付战争带来的财政危机, 不得不放弃了汉初宽松的财政税收制度, 开辟另外的财源, 于是, 一整套国有垄断、政府干预经济的制度被建立了起来。这种财政制度横跨了两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可以说, 它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牌, 产生的连锁反应不仅导致了一场影响中国财政的大变局,也进而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发展。皇帝,是怎样变成穷光蛋的? 出生在和平时代的汉武帝爱好奢华和大场面, 他喜欢美酒妇人、建设宫殿, 利用儒家推崇的天子礼仪四处铺张。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 他抛弃了前几位皇帝谨慎的态度,追求战争带来的征服感。在发动针对匈奴的马邑之战前,皇帝在其他方向已经采取了军事行动。这些行动包括: 严助和朱买臣对南越和闽粤的战争, 这次战争招收了许多东瓯地方( 浙江) 的士兵, 又从江淮一带获得物资供应, 造成了这一带的萧条。唐蒙和司马相如从巴蜀向云南贵州开辟道路, 让巴蜀百姓苦不堪言。彭吾出兵朝鲜,让现在北京、山东一带的百姓承受过重的负担。由于群臣发现汉武帝喜欢战争, 纷纷投其所好, 鼓励他放弃前任的绥靖政策, 在帝国的各方边境都采取更加激烈的对抗行为。所以, 马邑之战并非偶然发生的,而是汉武帝个人喜好的一个自然结果。只是, 之前的战争都还没有进入不可逆状态, 如果及时收手, 还能够保持住大致的和平。而马邑一战, 匈奴和汉朝廷从此互相猜忌, 已经没有了选择,双方的对抗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双方的你来我往持续了 10 年,但随后,汉朝进入了收获期。随着收获期的到来, 汉代也进入了一个名将迭出的时期, 最著名的则是两位年轻的外戚( 武帝卫夫人的娘家人) 将军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人的成就在整个中国战争史中都极为突出。然而,就在汉军屡屡获胜时,真正的问题却来到了。如果换个角度, 从财政角度去观察, 就会发现战争巨大的破坏性, 所谓名将之福, 财政之灾。公元前 124 年(元朔五年) ,大将军卫青率军进攻匈奴右贤王,出塞六七百里,斩获 15000 人。公元前 123 年(元朔六年) ,大将军卫青再次率领 6 位将军,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敌 19000 人。这两次战役是卫青扬名立万的标志性事件, 军事学家则称之为远程奔袭的经典, 是中外战役史上的名局, 为汉政府出了一口积压了几十年的恶气。但如果从经济和财政的角度看, 就会发现, 当年御史大夫韩安国所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错:即便是胜仗、大胜,也是得不偿失。这两场战役造成了汉军兵马 10 余万的损失, 而为了安抚活着的士兵, 汉政府又拿出了 20 余万斤黄金进行赏赐。汉代货币的折算率是一斤黄金折合 10000 钱, 20 余万斤黄金就是 20 余亿钱。之前供养百官公卿只需要 3000 万钱, 而一次战争的赏赐就达到了中央官吏俸禄的几十倍, 可见消耗之大。但这还不是全部。被俘的数万名匈奴人也受到了优待, 吃饭穿衣都由汉政府供给。再加上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