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化戏剧”刍议戏剧文化
摘要:“文化戏剧”的概念在中国戏剧界一直受到漠视,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模棱两可。90年代以来,立足于文化角度的戏剧创作方兴未艾,其价值取向展现多元化。而且,目前戏剧创作的人文精神的匮乏已是有目共睹,亟需扭转局面。本文力图对文化戏剧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基础构架和范式进行描述,指出其思想关键是文化启蒙精神。因为多个原因,文化戏剧的概念本身存在部分迷惑。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文化戏剧 戏剧创作 基础构架 文化启蒙精神
一、文化戏剧的提出
在文化消费的时代语境下,讨论文化戏剧的话题,可能会招致部分非议。在八十年代文化寻根的文艺思潮中,据我搜集的资料看,戏剧界似乎并未像“文化小说”、“文化电影”那样,打出“文化戏剧”的旗帜。她们选择了自己习惯的表示方法,如现实主义戏剧、地域戏剧(如京派、海派、关东等)、试验戏剧、小剧场戏剧等,没有将“文化”特地彰显出来,也没有创作者自称是“文化戏剧”的探索者。从学理上说,文化戏剧概念的提出,需要以一批代表性作品的集中出现为前提,在当初已形成一个引人注目标创作现象。80年代期间,堪称为文化戏剧代表作的,是话剧桑树坪纪事、狗儿爷涅�、野人、天下第一楼,湘剧山鬼等,这些在当初即被部分人从文化价值、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等角度进行过解读和阐发。
90年代至今,立足于文化角度的戏剧创作方兴未艾,如话剧鸟人、立秋,京剧曹操和杨修等,其文化价值的取向愈加多元化。为配合旅游经济的开发,还出现部分集中展示地方历史文化成就的歌舞剧,如土里巴人、西出阳关、瓷魂、云南映像、八桂大歌等,大多是原生态歌舞节目标组合,而且迎合申报联合国或中国“啡遗”的需要。这时期,戏剧界开始有些人试着提出“文化戏剧”的说法,但基础没有作详细阐释,是个不确定的概念。另外,有种“跨文化戏剧”的提法,从戏剧小说的跨文化冲突、跨文化改编的角度研究一些戏剧作品。这基础上是一个文化研究的方法,孙惠柱等人在这方面做了部分努力,但没有指明“跨文化戏剧”属于“文化戏剧”的范围。究其原因,戏剧生存的社会空间急遽萎缩,大家无暇顾及这一“过时”的话题。而且,时代文化语境发生巨变,在文化消费、文化研究和视觉文化无限膨胀的情势下,再来提文化戏剧似乎有点模棱两可,或说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行为。
其实,对这一概念的梳理和思索,本身还是有意义的。今天讨论文化戏剧的话题,我认为关键还是试图从文化价值、思想品位的角度,对目前戏剧创作的发展提一点意见,针正确是戏剧创作中的伪现实主义、主旋律化、消费主义、后当代主义,说得冒昧一点,是给目前的戏剧创作补一点“文化课”。当然,只有将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揭示和戏剧舞台的展现形式紧密结合,才不至于使人误将“文化戏剧”等同于“嗯想戏剧”,从而流于空谈。
二、文化戏剧的界定
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本文只能选择最经典的说法。英国文化人类学泰勒是当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她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社会组员的人所含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这里仅限于意识形态的层面,而现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等人认为,“文化是由多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经过多种符号习得和传输的,它们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文化的本质内核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传统的看法,一是和之相关的价值观。”这里强化了人的行为模式所含有的文化意义。将两人的说法综合起来,可能比较完备,简而言之,文化是大家在一定的行为模式中所表现出的一定的价值观念。
必需看到,人的文化活动产生于人的自我观照,文化学和人学在一定意义上是相互包含的,即使是后当代主义将“反文化”作为一个价值取向,也不能否认其生命本能和其文化心理的暗合关系。
鉴于此,文化戏剧能够界定为表现人的行为模式、揭示人的文化观念的一个戏剧形态。它不但是一个戏剧题材、一个类型戏剧,而且是一个价值向度、一个创作观念。其实,所谓文化小说、文化电影、文化散文的概念,至今也没定论,众说纷纭,但文化视角确实立和文化价值的追求是它们共同的选择。它们基础上也全部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在时代、作者和作品上含有特定的指向,不可给予普泛化。我认为,现在来对八十年代的一些戏剧追加“文化戏剧”的名号,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既然它实际上不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就不如将它延伸到当下,从价值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格局中来谈论文化戏剧的话题,甚至能够追溯至当代、古代去审阅它的发展旅程。这种研究思绪或许更有意思。
其实,笼统意义上的文化戏剧,在中外戏剧史上二早已存在。世界戏剧,如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经过美狄亚和伊阿宋的矛盾反应了东西文化的冲突,歌德的浮士德经过文化学者的人生追求凸现了“浮士德精神”,奥尼尔的天边外经过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