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世俗的神性:神性空间到世俗空间转换
和好莱坞的大众娱乐比起来,欧洲电影即使逐步在电影市场上失去风光,但其所孕育出的一位位艺术大师,在世界影坛上的名声却远非好莱坞娱乐帝国的导演们所能及。欧洲电影作为大师之乡,当然和其电影中总是不乏对世界终极性问题的思索相关。而这种终极性的问题,联络到欧洲文化的起源,总是指向超自然的“神”的存在。而和其相对应的另一面,则是欧洲电影影像中一样存在的“世俗”性的画面,其中仍然有着含有欧洲电影独特风貌的标志性意义。我们能够将之称为一个贯穿于欧洲电影中“世俗的神性”,它或是我们了解欧洲电影一样作为大众文化的一条主要线索。
“人神论”和“天地观”
英国著名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指出,艺术的起源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从早期原始人类多种祭奠中头戴面具的歌舞,到古希腊时代帕特农神庙供奉的神像,再到艺术领域中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作品,无不和宗教或庙堂艺术相关联。其实,和宗教相关联的艺术起源不止见于欧洲,即便如“无神论”的中国,我们也能够看到带有本土宗教色彩的道家对中国艺术思维的影响。而区分于中国道家的“天地观”,欧洲艺术的起源则能够正确地被称为“人神论”。正如学者们所指出,早期欧洲绘画中让我们叹为观止的人体艺术,其实更是描绘“神”的艺术。
早期欧洲电影中,除了卢米埃尔弟兄的纪录传统对电影再现世界能力的开创之外,另一个电影的先驱者梅里埃那些神奇的魔术电影,包含其著名的早期科幻片如登月旅行记等,因为其简陋的影像,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早期的神话电影。欧洲民间的多种传说还催生了早期从丹麦的女巫传奇到瑞典的幽灵马车,及至德国表现主义时代的泥人哥连等一大批有关世俗传说的神话电影。她们或许就是现在以哈利·波特系列片为代表的现代奇幻电影的源头。
不过,这种世俗中的神性并不总是和传说中的女巫、幽灵相关。在欧洲早期电影中,我们还能够常常看到一个来自街头世俗演出的画面。从弗里茨·朗在浮士德开场中展示的集市上的演出,到卡里加里博士中博士在街头演出的催眠术,全部展示出欧洲浓郁的市井风情和神奇的民间文化。伴随有声电影的到来,神怪电影逐步远去,这种世俗中充满神奇性的演出仍然成为其电影中常见的景象。而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则是那些游历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流浪艺人和马戏团。
起源于古罗马角斗场的民间马戏团,发展成欧洲常见的一个民间艺术形式。西谚有称:“一个小丑入城,胜过一打医生”。彼时的欧洲马戏团并没有固定场所,而是巡回穿行于城镇之间,给那里的居民大众带来无穷的欢乐和神奇的想象。而其也所以取得了一个象征着自由和神奇的文化意味。1950年,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导演雷内·克莱尔在改编自经典名著浮士德的电影魔鬼之美中,重新诠释了浮士德小说的含义,并把引诱浮士德出卖灵魂的魔鬼米菲斯特塑造成一个有着可爱的喜感的人物。而影片中的浮士德在变得年轻后,则爱上了一个巡回演出的吉普赛人马戏团中的漂亮姑娘。影片最终,米菲斯特的阴谋败露而死,年轻的浮士德则追伴随吉普赛人的大篷车队而去。歌德笔下那个沉重的浮士德的小说在克莱尔的电影中被根本世俗化了,而其中那些吉普赛流浪艺人和马戏团则无疑成为这种世俗世界中有关自由和爱情的象征。尽管当初部分左派的精英们并不喜爱这部影片,但它却在大众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被编入了中学的教科书。而其后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