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利用误会法写成喜剧经典西厢记西厢记喜剧
要说西厢记是一部喜剧,那末喜剧气氛最浓烈的是张生跳粉墙的情节,这一情节从妆台窥简即已开始铺垫,到乘夜逾墙即正面展开。 从佛殿奇逢起,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的发展已经很多次惊涛骇浪,很多次意料不到的波折,然而这些波折,这些阻力,全部来自外部,如孙飞虎的要抢莺莺为压寨夫人,如老夫人许婚以后又赖婚等等,这种种场面矛盾冲突全部十分明确,喜剧的气氛相当淡薄,或说并不存在。按风格分析,基础上属于正剧范围。
而乘夜逾墙的要求情景则颇为微妙,我并不认为是王实甫故弄玄虚,她如此布局,自有其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为依据,利用她的奇才巧思,使之成为一出锦上添花的好戏。
我说“微妙”,关键是指明月三五夜那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诗是莺莺写的,而且是约张生和之幽会而写。众所周知,男女双方相约幽会必定包含两个不可缺一的内容:时间、地点。不过这首诗写得比较隐晦、比较抽象,实际上等于一个诗谜。对张生来说,怎样猜度、破解这个诗谜,是很主要的问题,猜错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难以设想。
那末,莺莺为何不开门见山地把相约幽会的时间、地点一一通知张生呢?王实甫自然有她的考虑,根据历史真实、生活真实,莺莺不可能这么做。
首先,在封建社会的唐代,莺莺不但生于博陵崔氏这么的望族,而且还是宰相之女,更何况还在守孝未满的服中,她勇于向对她表示好感的张生送上临去秋波,勇于在孙飞虎围困普救寺之际,公开寄厚望于张生:“只愿这生退了贼者”,实际上是表示乐于实践老夫人的允诺,如张生能解孙飞虎之围,将和之成婚。老夫人杯酒违盟之际,她又咒诅老夫人是“即即世世老婆婆”,如此种种表现,已充足说明了她是十分勇于冲破封建樊篱的叛逆者。已经很不轻易了。
我认为莺莺能走到这一步,在封建社会的阀阅世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她竟然能继续在反封建的道路上前进,写出相约幽会的诗。应该是王实甫的浪漫主义的构想。至于地点、时间不够详细,我认为莺莺只能写到这一程度。因为情况是否会有什么改变,她无法预料。只是点明要有月光的夜里,而且夜深人静,那末老夫人也应入睡了。通常把“三五夜”作三更至五更之间解,也能够成立。也就是说,阴天、雨天全部不适宜,即使明月之夜,太早了,老夫人还未入睡,事情也轻易被发觉。
正因为“玉人”是莺莺自喻,当然就是主动的一方。她要求张生做的,仅是“户半开”,不要把门关上,就能够了。
诗这么写,还有另一个保护的色彩,保密的作用。万一被旁人看到,她完全能够作自圆其说的辩解。说成是一首即景生情、题咏夜色和月光的诗歌,和谈情说爱毫无关系,更谈不上是什么相约幽会的信件了。
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往往尤其聪慧,能想出很多巧妙的方法和扣人心弦的语言,但有时也会因情绪过于兴奋,误解了对方的暗示,因此做出莽撞或愚蠢的举动。这一情况,在古代或当代,在东方或西方,全部是如此。西厢记中的莺莺和张生也不例外。
莺莺这首诗写得聪慧绝顶,天衣无缝,而张生恰恰和莺莺形成鲜明的对照,显得莽撞,相当鲁莽,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喜剧性得到了充足的表现。
张生没有莺莺那样细心,更没有认真考虑周围的环境,没有替莺莺设身处地想一想,要使得幽会能够成为事实,必需万无一失,假如略有错差,风声透漏,老夫人势必深入严加防范,根本不可能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