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北京有轨电车忆北京的有轨电车
北京的有轨电车满打满算也就三十几年的历史。不过它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占有主要地位。至今老大家说起电车来仍津津有味。当年北京入管有轨电车叫diangdiang车,这个叫法是北京人的专利,民国时期很多大城市全部有有轨电车。唯独北京人给她取了一个这么形象的名字,而且―叫就是几十年,至今老大家说起来依然这么称呼它,这种有轨电车行进中没有喇叭,没有汽笛,司机不停地踩踏脚铃,以警示行人和其它车辆,脚铃是铜质材料制作的,外形仿佛两个大饭碗扣在一起,声音清脆洪亮,尤其是老司机,她们能踩踏出有节奏的diangdiang声,因此说老北京的diangdiang车是因其声响而得名的。
有轨电车的筹备和建设
早在光绪年间,北京城外就修了有轨电车,是从马家堡通往永定门的,以后被毁。1921年北洋政府时期,在先农坛设置了电车企业筹备处,开始为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有轨电车于1924年12月建成并通车,听说通车时受到了洋车夫的严重干扰,而且不得不动用警察来驱散洋车夫。
有轨电车的线路是分期分批建设的,第一批开通的是4条线路,她们是天桥到西直门的1路,天桥到北新桥的2路,西四起始经西单和东单抵达东四的3路,北新桥经过鼓楼和地安门抵达太平仓的4路。为了便于不识字的人乘车,各路电车的车牌子上除标明起终点外,还要涂上不一样颜色的油漆,1路为红牌,2路为黄牌,3路为蓝牌,4路为白牌。
1927年又修通了两条路线,她们是宣武门内到崇文门内的5路(绿牌),崇文门外到虎坊桥的6路(粉牌)。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初,6路延长到了菜市口,该站设在丞相胡同北口,西鹤年堂面前。40年代中期撤销了3路,4路电车由平安里向南经西单和东单到北新桥,再走原4路形成一条环形路线。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环形路,才有可能出现以后的二环路和三环路等等。
在有轨电车的建设中,对于老北京原有的建筑能够说毫发未伤,并非拆字当头。比如说地安门城楼是皇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年的有轨电车就是擦着这个城楼的西北角运行的。民族风格的城楼全部是大屋顶,尤其是四角的房檐向外延伸很长,而和城楼西北角相邻的是一组民族风格的二层小楼。就是在这两米多宽的地方,要铺设弯路铁轨、埋电线杆、架设电线,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这个咽喉要道既要经过电车,还有汽车、洋车、三轮车、大车、马车、排子车、自行车和行人,不时还会有迎亲的喜轿和送葬的队伍经过,小小的通道十分拥挤。日伪时期路面上的车辆一律靠左行,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车辆改为靠右行,不管靠左行还是靠右行,单行线上的电车总会有一方是在逆行。所幸当年人口不像现在这么多,三十几年来这个路段并没出什么大乱子。
后门桥是有轨电车的必经之地,当年在铺设铁轨的同时,只在桥面铺设了沥青,对整座桥未作改动。这座桥很短,每当电车经过时,乘客全部会有一次瞬间失重的体验,很好玩儿。
电车的站、段和票价
有轨电车的最初阶段,车站设置得很密,比如当年前门到天桥一共设5个站,分别是前门、大栅栏、珠市口、山涧口和天桥。平安里到新街口共4站,即平安里、护国寺、百花深处和新街口。另外,有很多车站全部和两个街巷相邻,这么一个车站往往有两个站名,比如平安里和太平仓,报子胡同和红罗厂,鼓楼和烟袋斜街,鲜鱼口和大栅栏,南河沿和御河桥,绒线胡同和石驸马大街等等,售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