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哈姆雷特_哈姆雷特及其它
“又是哈姆雷特!”一位观众在胡雪桦的新片喜玛拉雅王子北京首映会上愤愤地说。在观看的过程中,这位坐在我身旁的观众一直在说“简直是剽窃”、“无法忍受”等愤激之辞。可能是因为我在之前对剧情有所了解,当初没有感到多少可愤怒之处,最起码导演在电影的最终负责地署上了“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这么她说明了这是一部改编电影,他人似乎也无甚可指责之处。最少和先期上映的大片夜宴相比,它没有那种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姿态。
生活于十六世纪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不论怎样也不会料到,自己不但为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几百年后创造的“第七艺术”电影提供了无尽的母题和创作源泉。除去默片时代的四百多部莎剧电影,从1929年由玛丽・璧克馥和范朋克主演的驯悍记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她的全部戏剧作品被电影创作者们改编的次数总计不下二百七十次。仅就哈姆雷特来说,截至现在,完全和原著同名的改编就有六次,更不用说那些在情节和专题上有类似之处的“致敬”之作。假如再加上喜玛拉雅王子这部中国电影,这个数字是七次。
夜宴在前期宣传时,就已经打着“哈姆雷特”的旗号来吸引大家的眼球,观众期望看到冯导是怎样把西方戏剧中经典的“弑父”专题嫁接到中国的宫廷小说中去的。不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国观众还未有幸目睹这部豪华大片时,已经从威尼斯电影节上传来了笑场的声音,而且被评委们批评说缺乏“中国味儿”。在观看了这部冯导自己信心满怀的片子以后,我发觉她的信心不过是来自超出两亿的大投资和超级豪华的演职人员:演员阵容有国际巨星章子怡、我国颇受大众欢迎的葛优和周迅等;美术叶锦添,音乐谭盾,钢琴演奏郎朗,监制袁和平,全部是当今各自行业内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人物。这么的制作班底显露了冯小刚进军国际的雄心。无疑,她们能打造出最精巧或最华丽的电影作品。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越来越感觉到其中缺失的“中国味儿”被“韩国味儿”所充斥了。从色彩,到布景,到化妆,全部带有类似于韩国古装电影中的唯美倾向。开头的翠绿竹林,配上刺目标白衣,画面洁净,色彩明亮,人物俊美。而这些在以前的国产电影中极少看到。其中穿插的面具演出颇像日本的戏曲,尤其是最终夜宴一场,开始演出的鼓乐节目,和青女和无鸾所跳的舞蹈,很有日韩风格。
除去形式上的华丽,夜宴在小说内容受骗然少不了哈姆雷特的影子。这在人物的设置上尤为显著:弑兄篡位的皇帝和随之改嫁的皇后、忧郁延宕的王子和和之青梅竹马的大臣之女、貌似忠实的大臣和她的爱子。不过说夜宴和哈姆雷特的相同也仅限于此而已。冯小刚对这些形象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性格改变。冯导既然表示不欣赏莎士比亚的原著和前人改编过的电影,不过为何还要拿着“哈姆雷特”这个招牌说事?她把原著所传达出的文艺复兴时期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对人的思索改装成了一个简单的“欲望”小说,还要为自己辩护说西方的哲学思想“太矫情”。当然,一部商业大片总不能全是华丽的影像,最少需要部分所谓的专题来满足观众的阐释欲望。于是,结尾处被大家叫好的一支无源之剑很好地负担了这个功效。
“矫情”归“矫情”,冯导并不能完全抛弃莎士比亚的原作,但整部影片的风格并不统一,并没有让人感到原著所凝注的深沉的悲剧气质,它只是局限于部分台词、场景上对于哈姆雷特的模拟。无鸾首次回宫后责问“母后”一场戏,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