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庐陵文化吉安庐陵文化
一踏上吉安的土地,便知晓了庐陵文化。 庐陵是吉安的古称,就像吉州,它比吉安和吉州全部更早。这三个名字给予这个地方全部很好。想不明白何以叫庐陵,但却叫得大气、峻拔,彰显着一个超然豪气。
一个州市通常的地方,竟有一个文化的脉系横空出世,足以说明这个地方人文历史有着可圈可点的厚重感。在我所在的中原,囊括一个省及至周围的区域,方形成一个中原文化。可见庐陵文化的独特和独立。
久居大而一体的全部城之中,就像北京上海人的眼中,总会把他人看成外乡人。唐城宋城的西安和开封,在当初也会有一个倨傲的眼光,斜视城郭以外的乡人。那么把眼光再往南看,就以为那是一片蛮夷之地。既然是蛮夷之地,就必定是没有多少文化,说着听不懂的侉话俚语,穿着衣不蔽体的麻衣长衫,吃着野菜杂谷。这些占据城市的中原人,只有在遭历了战乱以后,才不得不放下架子,舍弃脸面,离乡背井地南向避乱。之因此大批地南逃,也是有着认识上的原因,以为那里闭塞,交通不便,因此也就会远离战争,寻求一个无奈而可怜的安逸。然而当她们真的走人这些地方的时候,她们会发觉自己认识上的极大的偏差,因此她们就会心满意足地在这些地方驻扎下来。
史卷中载:“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原本荒僻的庐陵一带就是在这么的北民南迁时达成人口的新高。
历史上共有三次大的南迁,一次是西晋的永嘉之乱,第二次是唐代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宋代的靖康之难。一个地域的文化或许在这种大迁移大融合中逐步形成,比如中原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同吉安所在的庐陵文化的融合,大批聪慧的学子和她们的后代在庐陵地域得以崭露头角。史实证实,科举考试中中原的进士所占百分比甚少,大全部出现在了江南的广大地域,按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人才流失的结果。在千年科举中,全国共录用进士九万八千名,仅江西就占了一万一千名,这一万一千名中,庐陵一地就近三千名。
三千名进士不论从哪个角度说起,全部是能够津津乐道的,当初古代文化极为发达的苏州,才有一千七百多名,浙江绍兴也不过两千二百多名。庐陵文化研究教授李梦星告诉我,这里常有“一门三进士,五里两状元”的奇谈。而明代建文二年的科考,进士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全被吉安人拿下,下届的科考前七名也被吉安人囊括,发明了科举史上的神话。可想,这在当初是产生了极为重大的轰动效应的。因为吉安出的进士多,步入政坛的自然也就多,仅宋明两代担任国家副总理一级的就有十六七位,部长级人物更是数以百计。
历数名垂史册的吉安名人,吉安人总是会说出一串名字,比如文坛宗师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诗人杨万里、忠烈名臣胡铨、名相周必大、永乐大典主编解缙……因为庐陵的名声远播,因此大家以庐陵人自居为荣,像欧阳修,就在她的醉翁亭记中称自己是“庐陵欧阳修”。
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何在吉安这块土地上能培养出这么多贤人才子呢?
首先一点是吉安人的尊师重教。常年发生战乱的中原,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长久的、安定的教育环境。那么,来到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大量的学馆、书院创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互为影响的气氛。
至今依然完好的吉安属地的二十多个古村里,我几乎在每个村子里全部能看到大小不等的书院和学馆,比如吉州区的钓源村,就有学馆五处,吉水县的谷村竟然有十二座书馆。那么在整个吉安有多少呢?二百多所。这个数字占到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