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2021年文人的性格 描写文人的句子.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文人的性格 描写文人的句子.docx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1/3/26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文人的性格 描写文人的句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人的性格_描写文人的句子
凡文人,其性格特征之一的狂,最为非文人所关切。   但大多数非文人,通常全部能接收这个现实,仿佛文人的狂,是理所应该的。鲁迅先生对于魏晋时期文人的狂狷,持一个很宽容,甚至赞赏的态度,尤其对于带头狂狷的阮籍和嵇康,抱有好感。因此,这世界上的文人,狂者多;不狂者少,绝对不狂心如止水者,几乎没有。所以,狂,也就成了文人的标志特色。
  不过,在中国,太过正经的道学先生,对于这种文人的性格特征,反感,抵触,看不惯,很恼火的。其实,大多数文人的狂,不妨碍他人,也则罢了。因为狂是文人膨胀的结果,是成就感难以抑制的发泄,只要对他人不组成观瞻上的不舒适,感觉上的不自在,心理上的不抵触,精神上的不讨厌,我们没有理由不许可人家自我感觉良好。因为良好,而狂一下,狂两下,第一,无伤大雅,第二,无可厚非。无须立即把眼睛立起来,***紧起来,像灶王爷那样严厉无比。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史,涌现出来很多优异的文人,同时,也产生出来更多的灶王爷。这些道学先生,有点像日本农民种西瓜那样,为了运输装载的便利,非要把原来圆形的西瓜,硬憋在方形的盒子里,让它长得方方正正,整齐划一。一代一代,一朝一朝,就将文人的“精气神”桎梏如方西瓜似的,自敛,自锁,自囿,自封。想来想去,数千年来,孔夫子论语・颜渊所说过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勿”,是把中国人,尤其中国文人的思想和行为捆绑起来的戒条。
  所以之故,我对于提倡小孩子读经,很反感。我不禁想,那些先行者们干吗要进行一次“五四”运动呢?
  对文人而言,若笃信孔夫子的“四勿”,整天子曰诗云,只能写八股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想也别想,即使写出来,绝对有一股木乃伊味。而木乃伊,大约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勿”样板。文人在这种盒子里,去圆就方,循规蹈矩,削足适履,按部就班,恐怕也就无认为文了。其实孔夫子的原意,并不要求大家做木乃伊。她的学生颜回问她:怎样才能做到“克己复礼”?老夫子才想到形而上的东西,对这些晚辈来讲,大约难以把握真谛,不过,端肃自己的言行,制约个人的欲望,总是能够逐步做起来的吧?于是,颜回拍拍脑袋,说,老师,我明白了,实施“四勿”,方可“克己复礼”,是不是?老夫子很快乐,以为孺子可教。这种本质上属于师生之间道德修养的方法探讨,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手里,却成了钳制老百姓思想的得力工具。在中国,什么事情就怕绝对,就怕极端,就怕过头,就怕大张旗鼓,加上道学先生拿住这“四勿”,所谓“拉大旗作虎皮”来对付知识分子,就起到了使西瓜由圆成方的成长盒作用。
  这也是觉悟的中国知识分子,提议“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原因。所以,现在再拾儒学,张扬孔孟,会不会又把封建礼教,程朱理学的沉渣,重新泛滥上来?真是很令人感到寒栗不已的。
  大约在“五四”运动以后很快,1925年,在湖南的毛泽东,那年她32岁,写了沁园春一词。这首早年的词,很有振臂一呼,呐喊自由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句,更道出知识分子奋斗追求的紧迫感。“方遒”,用白话来说,就是“来劲”,按诗意推论,“方遒”对意气风发的“书生”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么,文人的“方遒”,也就是“来劲”,则更属理所当然了。文人的来劲,在非文人看来,就属于“狂”了。其实,这首词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年的道学先生眼里,肯定是百分之百的“狂”了。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讲到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个狂狷时代,“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全部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因此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很可笑了。……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气,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什么便说什么的文章。更因思想通脱以后,废除固执,遂能充足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自曹操起,到曹丕,曹植,曹睿,鲁迅先生总结成为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因此,她认为:“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大约文学运动的发展规律,也是循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标准。曹操的“尚通脱”,和她以前以后的统治者,让圆西瓜长成方西瓜,出发点不一样,结果当然也就不一样。试想,任何一个蛮正常,蛮自然的中国文人,其禀赋,其脾胃,其意趣,其蕴涵,在盒子里,被拘束,被收缩,被制约,被扭偏;不在盒子里,能延展,能舒放,能开拓,能自在,肯定会有迥然相异的差异。这差异,表现在文章之外,便是魏晋文人的狂狷。
  狂狷,有两种,一是能够接收的狂狷,在太正经的人看来,或可谓之“轻狂”,“张狂”的狂狷;一是不能够接收的狂狷,属于的确实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