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流行语背后的隐喻——青年亚文化|流行语 隐喻
摘 要:流行语文化现象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它是青年群体在某种范围内交流或沟通的代码,在当下展现出强劲发展之势。高校“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年流行文化的缩影,反应着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有着对于“主流文化”极强的反叛性和颠覆性,更多地表现为异于其它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内在担心关系。
关键字:校园流行语 亚文化 抵御
“亚文化”subculture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美国学者波普诺( David Popenoe) 所著权威教材社会学对“亚文化”的定义为:“从广义上来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 这一群体形成一个既包含亚文化的某种特征, 又包含部分其它群体所不包含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法。”[1]结合相关论著,能够看出,亚文化subculture最少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指一个和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dominant culture) 相对、包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之中并试图和之相区分、由某一群体所共享的价值和行为方法;二指共享某种亚文化的人群或社群(community)。而有关亚文化的研究其中一个影响颇大的派别便是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亚文化”在伯明翰学派这里关键用来指那些和主流社会标准有偏离倾向, 而且有自己区分于主流社会的生活方法和行为方法的青年人群。伯明翰学派将亚文化群体表现的阶级、代际、性别或种族等带有社会阶层冲突张力的维度融合到“风格”(style)概念当中, 努力从“风格”当中发掘处于弱势的亚文化群体所含有的“仪式抵御”潜能,并时时警惕主流强势群体和商业文化对亚文化风格的“收编”企图。
从在笔者对于高校校园流行语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觉,伯明翰学派对于青年亚文化抵御的看法对于大学生流行语文化现象的分析正是十分适用。校园流行语文化作为青年群体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往往显得暧昧而复杂,既横眉冷对也不乏秋波暗送,既抵御也妥协,既深刻也显出其浮浅的一面。对主流文化来说,它既是潜在的对手,也是“收编”的对象。在主流文化的规训下,青年亚文化不一样程度地失去抵御性,和大众文化、主流也有了相互转化的可能。
流行语文化现象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隶属于大众文化,它是青年群体在某种范围内交流或沟通的代码,在当下展现出强劲发展之势。发明新词已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一个时尚,这首先反应了大学生的语言发明能力,更表现了大学生群体的亚文化状态,高校“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年流行文化的缩影,已远远超出了商业和政治的领域,既不是对某种市场时尚的迎合,也不是刻意标榜,其支持者参与者全部只是大学生青年本身,反应着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有着对于“主流文化”极强的反叛性和颠覆性,更多地表现为异于其它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内在担心关系。亚文化所折射出的正是这种复杂关系, 她们无法摆脱主流文化无处不在的“文化霸权”, 而只能以一个戏仿的形式给予认同, 因此, 她们的抵御也只能是一个“仪式抵御”。
福柯说,一个语词只有进入特定话语的范围才能取得意义,也才有被人说出的权力。不然便要贬入沉寂。特定的话语背后,总表现着某一时期的群体共识,一定的认知意愿。[2]
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德赛图在有关日常生活中大众战术上的“抵制”中,其着眼点在于大众,或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