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漫谈风水分金线风水漫谈(下)
古城 墨子有云:“城者,因此自守也。”兵书尉缭子也称:“故为城郭者,非妄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由此看来,古人设城的初衷是“守”,军事或政治需要是其首要目标。但从文件记述和古代遗存来看,事实绝非如此简单。
在晋中的平遥古城,南依太岳山,北据太原盆地,汾河穿境南流,地处要冲,交通便利。鸟瞰古城,宛若一只硕大的乌龟静卧于此。古城设城门6座,处于高位的南门为龟首,城外二井为龟眼;处于低位的北门为龟尾,又是地户(水的出口);古城东西各设两座瓮城,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面南开启,如同龟爪前伸,惟下东门瓮城城门径直东启。据当地传说,造城时惟恐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20里的麓台上。龟乃长寿之物,又有吉祥的寓意,古城先人如此煞费苦心的创意,正是想借神龟之力,希冀古城安康、永固。
相比一县之城,王城的勘定更为封建帝王所重:“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全部”。北京为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全部城,早在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就曾发出这么的感慨:“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冀全部(北京)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围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全部之地莫过于冀全部”。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始定北京为大全部,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形制布局北京。元亡明兴,朱元璋攻下北平后,曾有意建全部于此,后听信大臣相关北京“地气已尽”的谏言而放弃。明成祖在“靖难之役”后,因北京(燕京)是其封地,“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全部也”,定全部北京。为改元大全部官城中轴线被什刹海隔断的缺点,明成祖下令把金城中轴线东移150米,以使中轴线贯通皇城南北。同时,堆筑景山以魇镇元代残余王气。清沿明制,仍定全部北京。
古村
中国人喜爱聚族而居,由此形成很多的村落。相比城镇,村落规模要小得多,但它却是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宗族生活聚落,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浙江兰溪的诸葛村为全载,南宋末年诸葛亮第20世孙诸葛大师公迁居此地,环村之处,有祖山岘峰迤逦飞跃,又有寺山为少祖山,间有桃源山为案山,鸟龙山为朝山,“夫且复夹诸峦,四望四合,以龙山桥堰为水口捍门”,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同时,为追忆先祖诸葛亮,以其九宫八卦图部署村落恪局,以村内钟池为中心,向外延伸出8条弄堂,使村中的全部民居自然归入艮、坎、震、巽、离、坤、兑、乾8个区位,组成内八卦图式;而绕村的8座小山又形整天然的外八卦。一内一外,遥相呼应。在九宫八卦中心的钟池,半水半土,两面各凿一井,形如太板图。
浙中有八卦村,徽南则有“船形村”和“牛形村”。西递在黄山南麓,立村于北宋皇佑年间。鸟瞰西递,整个村落宛如一艘扬帆启航的大船,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坐拥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古树和牌楼形如桅杆扣风帆,连绵起伏的绕村山峦宛如水之波涛。据当地胡氏宗谱记述,“村之船形,寓借水而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
和西递相距不远的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为汪姓聚居之地,至今已经有800余年。俯视宏村,整个村落如同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以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