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2021年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隐性采访道德法律.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隐性采访道德法律.docx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1/3/3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隐性采访道德法律.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隐性采访道德法律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采访意图隐藏起来的一个采访形式,是一个特殊的采访形式。   隐性采访中的欺骗性   
  隐性采访在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维护公众利益方面,起到了其它采访方法所不能起的作用。不过,不容忽略的问题是,伴随隐性采访题材的扩大、暗访工具的改善、参加隐性采访的记者和媒体队伍的壮大,由此引发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多。法律问题集中在记者的采访权和被采访者的隐私权的矛盾上,道德问题集中在隐性采访中存在的欺骗性上。美国著名新闻理论家罗恩・史密斯把隐性采访中的欺骗分为三种:“被动欺骗,记者假装只是公众中的一员,这么她们就能够在其它人不知道有记者在场的情况下搜集信息。主动欺骗,记者策划一些事件以揭露他人的错误行为。化装采访,记者假扮成其余什么人。”①
  被动欺骗形式的隐性采访引发的争议和纠纷比较少,因为这种方法不需要策划和伤害她人的活动,业内普遍对这种采访方法持肯定态度。普利策新闻奖不止一次颁发给这么暗访的新闻报道。比如华尔街日报记者托尼・霍维茨取得1995年普利策奖的作品就是一篇由被动暗访而得来的稿子。霍维茨假扮为一名工人,在鸡肉加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写了一篇反应工人日常工作情况的报道。
  主动欺骗和化装采访却轻易引发道德和法律问题,业内人士对此多持不支持态度。比如美国芝加哥太阳报为了证实政府巡检员***小旅店的传闻,派两名记者假扮为夫妇,买下一个旅店,取名“幻景”。旅店在水管和配电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但她们经过***巡检员,使旅店照常营业。报社的摄影师藏在旅店的隐蔽处,拍下了政府公职人员收取***的照片。照片在芝加哥太阳报上发表出来,引发了整个芝加哥的震惊。即使这则报道反响强烈,却并没有赢适当年的普利策奖。时任圣彼得斯堡时报首席实施xx的尤金・帕特森说:“假如报纸以xx的身份要求政府坦白、公开,而自己又隐瞒真相或掩藏动机,新闻界作为一个整体会在可信性方面付出代价。”帕特森一语中的地指出了此种隐性采访方法的硬伤所在。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道德缺点
  隐性采访确能取得第一手材料,写出独家新闻,在新闻竞争中占据优势。但部分记者为了让自己的隐性采访引发受众的最大关注,眼光一味盯住“性”、“腥”之类的东西,或光顾黄色录像厅,或出入按摩房等不洁场所,暗访成了“访暗”。
  还有的记者暗访不道德的事件,而自己的采访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2003年8月某日,南京某报用大半个版面的篇幅发表了报道记者卧底“富太太俱乐部”。文中的记者成功地取得一位富太太的青睐,相互间有了零距离接触。文中的小标题用了侍应生原是男***等,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文中记者的所作所为极难让人和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联络在一起。
  隐性采访的记者道德问题规避
  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妥,会对当事人、记者、媒体造成三重伤害。隐性采访必需用之有道,才可降低道德问题和很多纠纷。
  隐性采访不是获知真相的最好路径。尽管隐性采访存在这么那样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但隐性采访却成为越来越多记者的选择。为了揭露真相,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只要目标正当,不论手段是否正当,这全部成了记者选择隐性采访的借口。隐性采访真的是记者揭露真相的最好路径吗?隐性采访对新闻工作真的是利大于弊吗?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