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致橡树中的女性身份诉求致橡树原文朗诵
摘 要:舒婷的致橡树是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山诗作。爱情是这首诗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女性对自我身份的当代性诉求。诗人对三类不平等传统爱情模式的否定隐喻了其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爱情模式的批判和摈弃。在寻求了男女平等的“人之子”地位以后,诗人深入表明女性只有在肯定并坚守其本真存在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实现和超越自我,达成“女性”和“人”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舒婷 致橡树 女性 身份 自我
致橡树最早发表于1977年3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该诗作者舒婷是当初崛起的朦胧诗派的中坚人物之一,也是其中惟一一位女性诗人。在谈爱色变的时代,致橡树一石激起千层浪,诗作开篇第一句“我假如爱你”开门见山大胆表明自己爱的权力,大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而其要作“一株木棉”、和橡树并肩而立的呼告,在当初更是好比平地里的一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女性意识,成为时代强音。诗中当代的女性反叛姿态――主动界定爱情以此引发对女性自我身份的主动诉求――探求女性生存境遇和历史真相、寻求自我并实现和超越自我,激励了整整一代人。时至今日,致橡树还被奉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圭皋。
一、寻求自我――作为“人”的女人
话语也是一个权利。中国历史上女性的集体缄默,并非因为她们故作“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的潇洒,而是因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实际是一部男权话语主导的历史。舒婷在致橡树一诗中以爱情为跳板为女性话语构筑本身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爱情一向就是女性创作的重头戏 ,不管是女性的情感、价值取向、人生观还是她们的社会地位、生存情况等,全部可纳入这个专题加以表现,因为它可深、可广,容量很大。但在爱情的追求中,女性总是“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全部集中在爱情和推广为爱情”1。爱情这叶“诺亚方舟”,引得无数女子竞折腰。诗人跳出通常爱情诗的窠臼,拒绝让自我迷失的传统爱情。诗歌以“不,这些全部还不够”为界分为两大部分。诗的前半部分所表示的是对被传统认可和推崇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这实际也是对女性历史本相的一个自我判定。诗人最先斩钉截铁拒绝了攀高枝的凌霄花和好绿荫的鸟儿,这些全部是经过把灵魂抵押给魔鬼霏菲斯特以获取利益的女子。限定词“绝不像”、“绝不学”是何等不屑、何等决绝,藐视之情溢于言表。其次,诗人否定了牺牲自己来成全对方的“泉源”和“险峰”,在此,诗人用了“也不止”一词。其中,“也”是同义副词,承接前两节中否定的语意;而“不止”是让步性关联连词,“不止”和后面的“不够”相对应。所以“也不止”意指“也不愿仅仅是”。如此看来“也不止”中所寄寓的否定姿态显著弱于“绝不”。毕竟,“泉源”和“险峰”所寓含的利她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提倡的美德。诗人并不因为负担这份艰辛的人是女子,就要尤其憎恶,尤其厌弃。但诗人毕竟不苟同于这种道德牺牲式的爱情。因为单方面的单纯贡献其实也是社会对人的一个变相压制。因此,诗人在肯定中否定了这类爱情观。最终,诗人否定了无私奉献的“日光”和“春雨”。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所甄选的“甚至”一词。“甚至”为程度副词,是承接“也不止”而来,表突出强调的意思。诗人于“日光”和“春雨”之前、“泉源”和“险峰”以后,选取此词,用意显著。“绝不”到“不止”到“甚至”这是一个由决绝到包纳的过程。相形于“源泉”和“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