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
1、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p2
2、区域产业机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结论 p3
3、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 p5
4、空间聚集理论与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p6
5、空间扩散理论与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p8
6、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 p9
7、区域研究的计量分析模式 p10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概述 p11
2、区域工业规划布局 p12
3、区域农业规划布局 p20
4、交通运输布局 p24
第四章城镇体系规划 p28-p30
第五章城镇经济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p31-p32
第六章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方法论 p32
第七章区域规划的编制 p33
第一章绪论
一、区域研究:
1、发展:最早来源于地理学发现——专门机构地区发展研究中心。
区域研究的特征:
a、任何一个区域都存在着自然、生物、社会等一系列跨区域分布的系统,各自成一体,相同信仰和民族。
b、区域是经济社会自然多系统的地域综合,多系统发展并存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特定区域)。
c、区域内多系统由于受其本身和相互间非均质作用过程中的影响,既可能在区单元,整个地际间形成显著差异,又可能在区域内部形成特定空间差异和重新组合布局。
d、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地球表面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
a、可度量性,可用经纬线或其它地物控制边界。
b、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类型、区域层次、区域内部的系统性三方面。
c、区域的不重复性。
(3)区域的类型:
根据地壳上的物质多样性标准再分为: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
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等的不同分为:a、单一特征区域。b、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c、根据人类对地域开发利用的全部内容而分异的总体区域。
任何划分标准的区域类型,均可再归并为两类:a、均质区:具有单一面貌,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气候区、农业区、…)。b、枢纽结节区:其形成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包括一个或多个核心及围绕的区域。
二、区域研究:区域理论和区域规划:
a、区域研究及理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是理论基础,理论是研究深化。
b、区域理论是区域研究的理论内核。
c、理论与规划是建立在区域研究基础上的两个既相关又相互区别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
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一. 古典学派理论:
(亚当·斯密):国际(区际)贸易起因于商品的成本差异,而成本差异又是各自区域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所形成的。区域成本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区域商品的价格优势和成本优势,并导致了区域生产的绝对利益。
(大卫·李嘉图):即使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各个产业的产品成本都优于另一个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分工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区域)分工和贸易仍能使双方得到好处。是绝对利益说的发展,深刻揭示了区域分工协作和自由贸易的积极意义,成为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的源泉。
:
1、资源禀赋说:区域贸易和分工协作的首要条件是各项商品由于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能在某地区比其他地区更经济的生产出来,根据这些商品所含生产要素程度种类不同,可把各类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区域贸易的流向以要素禀赋的密集度为重心,向稀缺要素地区倾斜,由此形成最佳的区域分工协作格局。
2、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
1、相似理论:现代区域贸易的定向和资源禀赋理论的结论不尽然相等,表现为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机会实际上并不低于那些生产要素互补性的国家之间的机会,因此,区域经济不能只偏重供应能力,即偏重成本优势来说明贸易的起因。出口产品的生产推动力首先来自国内市场,是技术创新领先和国内市场饱和的结果。区域需求结构是区域收入高低的反映,相同需求结构的区域结构之间,贸易机会和数量更为突出。
2、剩余出路理论: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剩余的生产能力,通过区域贸易刺激剩余能力的出路,开辟大宗产品,其作用不仅仅是得到区域比较利益,更重要的通过区域间技术、文化、创新的交流和竞争,起到全方位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饿积极作用。
3、“中心—外围”理论:贸易条件的不均等回产生贸易利益分配上的不均等。由发达国家为中心,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地带的“中心—外围”结构。
:
1、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