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丁玲人品低劣第一个采访丁玲
在中国的文坛上,丁玲的名字一直是那么显赫。不管她怎样身处逆境,历经磨难,她的才华横溢,她的耿直正义,全部一直为大家所仰慕。她对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贡献,永远彪炳中华文化史册。
丁玲,19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幼年丧父,4岁便跟着当小学教员的母亲辗转漂泊,深受母亲反抗封建礼教、主张妇女独立自强思想的熏陶。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在桃源第二女子师范读书,主动参与当地的进步活动,后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和岳云中学。1922年初到上海,就读于平民女子学校。1924年春到北京大学等校旁听文学课。1927年12月发表第一篇小说梦珂,翌年2月又发表著名的莎菲女士的日志,成为当初引人注目标女作家。1930年,丁玲在上海参与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编左联的机关杂志北斗月刊,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力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创作活动。1948年她写成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后获斯大林文学奖,成为丁玲文学创作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成立后,丁玲前后担任了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创作活动时间长、影响大的著名女作家。在1955年、1957年的政治运动和以后的“文化大革命”中,丁玲受到迫害,多年被关押。1975年被释放,安排在山西省长治市郊区的老顶山公社嶂头大队“养老”,每个月给80元生活费。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7月,丁玲被摘掉了右派帽子。今后,在太行山下的这个一般村子里,丁玲得悉中央开始平反冤假错案的消息,便着手写材料陈诉冤情。1978年4月和12月,材料分别送到了中组部、中宣部、文化部,得到了中央相关领导同志尤其是胡耀邦的重视和关注。
1979年元旦过后很快,经中央组织部同意,丁玲和爱人陈明最终从山西回到了北京。丁玲一边治病,一边等候组织上平反的消息。我和丁玲并不认识,但我很早之前就读过她写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加之她又是我们湖南籍的一代文豪,心中对她十分敬重。我探询到了丁玲回北京的消息,就在这一年的5月底和我的同事林燕南一起,到北京友情宾馆丁玲、陈明暂时的住所采访她们。
这是丁玲有了落实政策的消息回北京后接待的第一个记者采访。可能是第一个的缘故,我们一见面十分亲切,丁玲笑容满面,和陈明一起把我们引进客厅。从门厅到客厅短短的一段距离,她们俩人拉着手,是那样的亲切、自然。这对恩爱夫妻在饱经十年“文革”的煎熬以后,看到粉碎“四人帮”,党和政府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国家的形势越来越好,她们的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喜悦之情。至今,丁玲那一张笑脸上的乐观和自信,仍然如在眼前。陈明给我们倒上了一杯茶水,热情地让我们坐下。谈话也就从这时开始了。
我那时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我们带着录音机,一边对丁玲进行访谈,一边录音。话题首先是从北大荒的小说开始的。
因为丁玲和陈明在反右斗争中全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3月和6月,陈明、丁玲前后被送到北大荒接收监督,进行改造。丁玲对我们说:到了北大荒,她被安排在畜牧队劳动,天天清早4点钟就起来剁鸡食,一干就到早晨9点,有时手腕全部酸痛得连右胳膊全部抬不起来,但她并不感到苦和累。陈明在生产队里劳动,干活到处抢在前面。她们俩和当地群众的关系相处得全部很好,大家从不把她们当“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