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创设同化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本文试图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方法,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分解为以下流程。
一、学习大纲,明确目的
教学目的出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出自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出自培养目标。因此,必须详细规定每门学科、每个教学单元,甚至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把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行为目的。也就是把教师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学生应该学什么、掌握什么。
二、钻研教材,分析任务
学科的知识结构,主要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影响而独立存在,并不断更新和发展。而把学科的知识结构变成教材的知识结构,则要充分体现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要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钻研两本书要过“四关”,即了解整套教材,通读全书,细读单元教材,吃透本节课教学内容。要经过“清”“透”“化”三个阶段:“清”,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结构都要搞得清清楚楚; “透”,吃透教材,运用自如;“化”,教师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于一体。根据教学目的,
分析达到这些目的所需要的结构以及步骤。
三、了解学生,确定起点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出发点。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所谓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对学过的教材知识结构进行加工和理解的基础上,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结构。不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师,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这是因为新知识只有与学生头脑中固有的观念联系起来时,才能有效地学习与保持。
四、选择教法,设计教案,创设同化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二是学生具有同化所学知识的认知结构。中小学生一般具备第一个条件,只是程度不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与激励。而构成有意义学习的第二个条件则常常不具备。因此,教师应首先弄清楚新旧知识的关系,弄清楚新知识的讲解,是以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这是因为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实现。通过新旧意义的同化,进而形成更为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建构与转换过程。如果认知结构中只有一些浅显的、不完全适用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新知识就不能有效地被固定在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不稳定、含糊的意义
,并导致迅速的遗忘;有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有恰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但他却不能利用,结果也会出现机械学习。鉴于上述两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讲解新的学习内容之前,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要学习的内容更一般、更概括,而与学习内容相关联,使学习内容变得更清楚。这些引入的较一般和较概括的材料,能够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促进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五、选择好讲课模式
首先按照设计的认知桥梁,为学生创造一个高密度的信息空间,通过设问、讲解、讨论等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讲课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有效控制,取决于教师能否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