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脑梗死护理常规.ppt

格式:ppt   大小:803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脑梗死护理常规.ppt

上传人:相惜 2021/4/15 文件大小:8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脑梗死护理常规.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脑梗死
.
1
定义: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和软化。
原因: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侧支循环供血尚未形成。
分类(1)脑血栓形成
(2)脑栓塞
(3)腔隙性梗死
.
2
脑血栓形成
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疾病。根据血管闭塞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症状亦不同。
多发生在50-60岁以上的动脉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男性稍多于女性。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时意识清醒,少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初期可有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等表现,2-3日内可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情况,严重者造成死亡。
脑血栓形成是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
.
3
脑栓塞
各种栓子延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起急性血流中断而出现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什么是“栓子”呢?有血凝块、脂肪、空气、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等。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性三大类。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者以中青年多见。安静与活动均可发病,以活动中发病多见。起病急骤。数秒或很短时间内症状发展至高峰。
症状和脑血栓形成相似,常见局限性抽搐、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意识障碍常较轻且很快恢复。严重者可致昏迷、死亡。
.
4
腔隙性梗死
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
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
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
5
脑梗死临床分型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持续超过24h,但在1-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可能与未导致不可逆神经细胞损害,侧支循环迅速建立等有关。
完全型:起病6h内病情达高峰,为完全性偏瘫,病情重,甚至昏迷多见于血栓-栓塞(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引起的栓塞)。
进展性: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可持续至6h至数日。症状随梗死部位不同而不同。可出现对侧偏瘫、失语等。严重者颅内压增高、昏迷、死亡。
缓慢进展型:起病2周后症状仍逐渐发展。多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有关。
.
6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血糖、血脂、血液粘稠度、凝血功能。

(1)CT:最常用。发病当天多无改变。24h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对脑干和小脑梗死多显示不佳。
(2)MRI:可早期显示缺血组织大小、部位,甚至可以显示皮质下、小脑及脑干的小梗死灶。
(3)DSA: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形成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
7
治疗要点
以脑血栓形成的治疗为例
脑血栓形成按病程通常可分为急性期(1-2周)、恢复期(2周-6个月)、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重点是急性期治疗。
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
根据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发病时间等确定针对具体病例的治疗方案。
.
8
常用急性期治疗
(1)早期溶栓:发病后6h内采用溶栓治疗使血管在再通。常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链激酶。
(2)调整血压:急性期血压应维持在发病前平时稍高的水平。除非血压过高(收缩压大于220mmhg),一般不使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导致脑血流量不足,使脑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