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乡村四月》.doc

格式:doc   大小:2,16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乡村四月》.doc

上传人:lu2yuwb 2021/4/16 文件大小:2.1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乡村四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初稿)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并尝试自学田园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春末夏初,草长莺飞。哪里的乡村呢?是江南一带的乡村,因为那里是诗人翁卷的故乡啊!(课件8,介绍翁卷)
二、初读,悟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生1(你能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顺)
生2(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你心中的乡村四月)
全班读(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做游戏,拍手读(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4.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你明白了哪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你用什么办法理解的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这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三,品读,描美景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山原,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
辐射:绿遍山原,这是怎样的绿呢?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了无数种“绿”
初春:草色遥看近却无
晚春:树头花落未成阴
初夏:草木成荫满目翠
在“山原”前面加个词,描绘出你想象到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山间的原野怎么样?——绿了!往山脚下看,怎么样?——绿了!往上看,山腰怎么样?——绿了!再往上看,山顶怎么样?——也绿了!这座小山怎么样?——绿了!那座小山怎么样?
——也绿了!这片原野怎么样?——绿了!那片原野怎么样?——也绿了!是啊,一座座小山绿了,一片片原野也绿了。这就是——绿遍山原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这“川”让我想起了两个词“一马平川、川流不息”。这“川”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解“川”意)这里的“川”指的又是什么?(平地——是稻田啊!)
:适逢农历四月,乡村的人们已经在翻耕好的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了。水田被天空的亮光映照着,显得怎样?——白亮亮、白茫茫。(出示课件9)看啊,就是这样的白亮亮、白茫茫,诗人称之为“白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