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0
文档名称:

布病培训.ppt

格式:ppt   大小:3,964KB   页数:8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布病培训.ppt

上传人:相惜 2021/4/16 文件大小:3.8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布病培训.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布病防治策略
.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 )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
概述
.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布鲁氏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培养中缓慢生长、需氧、不运动。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抗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氏菌。这种表型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伺环境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原有特性。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病原学
.
病原学
布鲁氏菌属(Brucella) 包括6个种19个生物型。即:
羊种布氏菌(Br melitensis) 1、2、3型
牛种布氏菌(Br abortus) 1、2、3、4、5、6、7、9型
猪种布氏菌(Br suis) 1、2、3、4、5型
沙漠森林野鼠种布氏菌(Br neotomae)
绵羊附睾种布氏菌(Br ovis)
犬种布氏菌(Br canis)
猪牛羊三种意义最大。致病力、症状:羊种最重,牛种最轻
.
传染源: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传播途径 :
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经消化道传染
经呼吸道传染
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人群易感性:人类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
流行病学
.
流行病学
病人作为传染源?
虽有个案报道,但在我国经对大量布病病例的调查分析,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病人而传染引起的病例,以及病人家庭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的病例。
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
流行特征
季节: 四季,以家畜流产季节春末夏初为多。
地区:牧区>农区,农区>城市。
职业: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
感染过程的形成及临床表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布氏菌侵入途径、菌量、菌型、毒力和人体的生理状态。
.
发病机制
慢性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慢性布病阶段
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菌血症阶段
淋巴源性迁徙阶段
慢性纤维化阶段
潜伏期
.
发病机制
布氏菌
消化道
皮肤粘膜
呼吸道
淋巴液
局部淋巴结
感染量少、毒力弱
机体抵抗力强
感染量大、毒力强
机体抵抗力弱
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
多发性病灶形成
迁延性病灶
病灶外播散
隐性感染
痊愈
慢性期
急性期
治疗
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