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失眠长期以来一直是各种媒体的热点话题, 关于治疗失眠的各种偏方, 以及饮食疗法和物理疗法也常见不断。然而,失眠仍然是令许多人困扰的顽疾。专家王宏成在失眠门诊坐诊多年, 接诊过许多各种各样的失眠患者。发现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的失眠,其实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根据神经生理学理论, 睡眠的本质就是大脑神经细胞处于相对不活动的状态。入睡的过程, 即是大脑神经细胞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 即相对不活动) 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移行的, 只有在大脑处于放松状态( 即无主动思维的状态)时, 才有利于大脑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而入睡。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患者, 他们无不都是在认识上夸大了睡眠不足的严重性, 因而他们对睡眠的重视往往到了极端化的程度。尤其一些青年女性, 她们认为一旦失眠, 次日便会脸色难看,长期失眠就会长眼袋,会容易衰老。于是将保证睡眠当作压倒一切的大事,甚至停止一切必要的活动,抓紧一切时间躺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愈是过分重视睡眠、强迫自己入睡, 便愈不能入睡。因为强迫自己睡眠这种意识本身, 实际上就等于给大脑施加了一个兴奋的刺激, 使大脑处于紧张的状态, 而紧张的状态, 则恰恰不利于大脑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而入睡。反之, 那些睡眠状况很好的人, 都是对睡眠的重要性看得很淡的人, 或者说都是对睡眠的重要性不了解的人。当他们闭上眼睛时, 他们并不刻意地让自己进入睡眠状态, 因为他们认为能不能入睡并不重要, 丝毫不会为睡不着而担心, 更不会为睡不着而紧张。于是, 当他们闭上眼睛时, 思维便处于无意识地、漫无目的地遨游, 这样, 他们的大脑便自然处于放松的状态,因而有利于入睡。我们常常看到的在公交车上都能随便入睡的人,便属于这种人。上述两类人的睡眠状况, 充分说明了失眠症的心理因素。这与神经生理学也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 对于许多心理因素所致的失眠病人, 用暗示疗法, 往往都取得明显效果。譬如, 让病人服用了实际上没有安眠作用的维生素之类的药物后, 睡眠常常很快得以改善。其疗效的产生, 就是因为病人在服药后, 不再为担心睡眠而紧张, 于是心情得以放松, 有利于大脑从紧张的活动状态进入相对静止的抑制状态而入睡。实际上, 失眠对身体的后果并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严重。而且有的后果只是具有可能性, 而不是必然性。由于人们在看书的时候, 往往将其中的“可能”两个字忽略。于是将本来只是可能发生、甚至将发生概率很小的后果, 理解成一定会发生的后果。于是偶尔失眠, 便耿耿于怀,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长期失眠。国外有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 把失眠划分为两类, 即主动失眠和被动失眠。所谓主动失眠是指那些即有充分的时间、也有良好的睡眠环境, 只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所谓被动失眠是指由于以下三种原因导致的失眠: 某些疾病导致的失眠。经济条件差, 没有充分的睡眠时间导致的失眠。居住条件不好的因素导致的失眠。笔者认为, 只有这三种长期被动性的失眠,才会导致人体健康的损害。而凡属于上述主动性(即心理因素导致的)的失眠,对人的健康并不会导致严重后果。大可不必因为偶尔的几次失眠而耿耿于怀。此外, 有些人的所谓失眠, 其实不算是失眠。因为他们把做梦也看成是失眠, 而实际上, 做梦也是睡眠的一种形式。在总体上, 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这点与人的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