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七(下)数学第五章教学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2,45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七(下)数学第五章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lu2yuwb 2021/4/18 文件大小:2.4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七(下)数学第五章教学反思.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七(下)数学第五章教学反思
数学第五章教学反思
5. 相交线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对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过程获得新知,并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5. 相交线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学过线、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证明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其中对顶角相等也是证明中常用的结论,,但又非常重要。对顶角的概念出来后,立即找到生活原型,以加强认识,,果然如课前所料,学生的几何语言运用不够熟练、严谨,我耐心地纠正,原因是几何开始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几何语言的表述,,,所以我的设计是先画图量角,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度量是有误差的,所以叫学生记下读数,提出可不可以根据一个角的度数,计算出
其对顶角的度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设计是承上启下的,因为在证明时我听到他们说出“和刚才计算一样”,二来时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对比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简单的一些推理说明基本能掌握,但可能是课堂上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导致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对推理说明类似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乱、繁等现象(个别学生甚至无法下手).课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补差补缺,争取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上两个结论.全班内交流成果.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1)“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 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 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
5.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反思1
本节课以学生交流、合作、探究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三线八角”的概念准确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同时也提高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教学反思1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经历观察多媒体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反思2
平行线的判定是平行线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是进一步学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在整个初中几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虽然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具备了探究直线平行的基础,但学生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比较薄弱,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还需逐渐提高
教学反思3
好的方面:1、课堂上在与学生的对话和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给学生起着示范作用.
  不足之处:1、课堂的处理应变能力还需提高。有些题的研究时间过长,使后一阶段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紧,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充分思考,虽然学生踊跃举手,但毕竟其他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在今后备课中,继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2、板书还要精心布置和设计。  3、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差异,因为时间没有安排好如果在分析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同伴互助,那么课堂的实效性将更充分体现。
教学反思4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并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是一个艰难的起步,应时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地方,证明要严谨,步步有依据,并且依据只能是有关概念的定义、所规定的公理及已知证明的定理,防止学生不假思索地把以前学过的结论用来作为证明的依据
平行线判定教学反思5
在课程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