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第1课
《百家争鸣》课件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课件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百家争鸣》课件
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礼崩乐坏
天下大乱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4、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百家争鸣》课件
*
《百家争鸣》课件
*
(一)孔子和早期的儒学
1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2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3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百家争鸣》课件
什么是仁?
仁
人
二
“爱人”,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百家争鸣》课件
*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学说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敬鬼神而远之”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
发展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1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百家争鸣》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百家争鸣》课件
有朋自远方来,
君子坦荡荡,
己所不欲,
三人行,
三军可夺帅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不亦乐乎。
小人常戚戚。
勿施于人。
必有我师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说孔子的名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德不孤,必有邻。
《百家争鸣》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