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昏迷昏迷是高度的意识障碍。临床上所谓昏迷是指处于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状态,而且不能被唤醒去认识自己或周围环境。简而言之,昏迷是指不能唤醒, 反应缺乏。它是一种病理状态, 具有以下特点:1 觉醒过程的障碍, 以疼痛刺激或言语叫唤不能唤醒, 没有意识清醒的活动;2 意识内容的障碍, 没有正常的思维,知觉,情绪,行为,记忆,注意,理解及其他智能活动;3 丧失已经掌握了的运用文学与语言的能力以及运用工具的能力; 4 不能认识自己,也不能认识周围的人物与环境。然而要对小儿昏迷做出定量诊断颇为困难。通常是依据其严重程度将其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浅昏迷时患儿对周围的光、声等的反应消失, 但对强烈的痛觉刺激能引起肢体简单的防御性运动,部分浅或深反射仍可存在,不出现自发性语言,有时可有无目的的四肢舞动或谵语,腱反射亢进。深昏迷时患儿对外界的一切刺激,包括强烈的痛觉刺激均无反应,四肢肌肉松软,浅、深反射及病理反射消失,尤其是角膜、结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咽或吞咽反射亦不存在,肢体动作消失,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存在,但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美国耶鲁大学儿科制订的昏迷分期标准颇为实用:①4期: 弛软、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无深腱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应、无自发呼吸;②3期: 自发地或于剧痛刺激时出现去大脑( 伸展) 姿态、对光反应仍可保持;③2期: 疼痛刺激时有躲缩动作, 虽不能唤醒, 但有自发运动;④1期: 轻刺激时自发运动较多, 但对简短命令无任何反应。其中 4与3 期为深昏迷,而 2与1 期为浅昏迷。昏迷是多种疾病的严重、危急症状, 必须积极抢救, 确定原发病的诊断。【病因】 1. 小儿时期引起昏迷的常见病因大致可分为五类: (1) 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最常见,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他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乙型病毒性脑炎和其他各种脑炎、感染中毒性脑病及 Reye 综合症、脑脓肿、隐球菌脑膜炎等。(2) 非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新生儿颅脑损伤、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癫痫持续状态、高血压脑病(急性肾炎时易见) 、脑血管畸形出血、晚期脑肿瘤等。(3) 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或意外: 镇静药、麻醉药和抗精神病药物过量或误服、颠茄类和乙醇等中毒; 工业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氢和苯等中毒; 农药如有机磷、有机汞、磷化锌等中毒;植物如氰化物、苍耳子、白果等中毒;动物类如蜂刺、蛇咬中毒。意外有触电、溺水、颅脑外伤及中暑等。(4) 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昏迷、低血糖、尿毒症及肝性脑病等。(5 )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缺氧:严重窒息(包括新生儿窒息) 、惊厥持续状态和休克、某些心律失常( 如啊- 斯综合征) 及有些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 2. 若按病理生理性质, 可将昏迷分为 3类:①代谢性和(或) 中毒性脑病或病损,由全身性或脑外性疾病所致; ②颅内幕上性病损,多因病损较广泛而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脑疝形成、脑移位或挤压等累及中脑上部引起昏迷; ③颅内幕下性病损,以占位性或血管性为主,如脑干、小脑或颅后窝处的病损,可直接引起昏迷,但小儿不多见。 3. 不同年龄组昏迷的常见病因,依发病率高低顺序排列如下: (1) 婴儿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中毒性脑病与 Reye 综合征、脑外伤、惊厥后、代谢性脑病与各种中毒(包括休克所致者)。(2) 幼儿期: 脑外伤、惊厥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中毒性脑病与 Reye 综合征、代谢性脑病与各种中毒。(3) 学龄儿童期: 脑外伤、中毒性脑病与 Reye 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性脑病与各种中毒(包括一氧化碳中毒、休克等)。【病理】 1. 昏迷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临床上所谓意识清楚是指觉醒状态,它取决于大脑半球与脑干上端激活系统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是否受损。大脑半球主宰意识“内容”, 即接受特异性感觉冲动, 综合为序列化整体意识的信息; 脑干处的网状结构则控制“觉醒程度”, 即接受非特异性感觉冲动, 形成“意识”。两种冲动同时被接受, 尔后各自发挥作用, 正常意识才得以保持。已经证实,一则性或局限性、亚急性或慢性大脑半球损害,一般不直接引起意识障碍或昏迷。若病损仅限于脑桥下部、延髓或脊髓,通常也无意识障碍。如果病损累及的是脑桥上端嘴侧水平,或者从脑桥上端经中脑、丘脑、间脑与基底核等处的网状结构,及其投向大脑皮质通路中的任何平面,则均可发生昏迷,因此,昏迷是由于广泛的双侧大脑半球功能衰竭,或者脑干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障碍,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产生的。 2. 昏迷的神经病理学基础昏迷是多种病因或不同性质疾病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有的在早期,可能仅有生理生化方面的改变,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结构性损害愈加明显。一般说来,病理形态改变可随不同病因而有差异。但不论病因如何,大多数终会导致脑水肿,其基本病理反应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