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道德经》读书笔记
很多人认为,我这种年纪不适合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而根据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种深邃的、独特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取《道德经》中的精华。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别人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解释。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们难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在科学中,我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于是给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为有时间。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诠释了人的一生,虽简却精。同样,在已知科学中我们知道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甚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对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洁却确切的答案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养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为天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养分,食草动物凭借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创造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根本出发,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电子运转。星球的公转自转,周期一定,循环往复,从不间断,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而我对道的理解也只能说是浅显的。道就像数学中s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