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朱熹的诗从朱熹的“三首诗”谈阅读方法的“三境界”.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朱熹的诗从朱熹的“三首诗”谈阅读方法的“三境界”.doc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1/4/24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朱熹的诗从朱熹的“三首诗”谈阅读方法的“三境界”.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朱熹的诗从朱熹的“三首诗”谈阅读方法的“三境界”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表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异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爱好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载体和平台,好的读书方法更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策略。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一诗可谓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真正的用意是借喻读书。现将此诗和朱熹的两首诗排列在一起加以评析,探究它真正的意境。
  (一)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一直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写学海泛舟,“读”生春水,此一境也。
  (二)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学贵得“源”,为有活水,此二境也。
  (三)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写学成自如,“寻”芳泗水,此三境也。
  第一境:“熟读”生春水
  为学者在初学阶段,对学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在读书中“节节带疑”,很花力气。像一艘“蒙冲巨舰”动不动就搁浅了!只有进行“疏浚”,才能使巨舰慢慢启浮。那么用什么方法“疏浚”呢?就是朱熹尤其强调的“熟读”。她认为初学者尤其要在“熟读”上花力气,“读书之法,谓始初一书费十分功夫”,“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之口”。“熟读”的过程也是学习层层探索的过程,使之“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用此诗的比方说法就是用“熟读”作“疏浚”,为“蒙冲巨舰”开航,去尽泥沙,引来“春水”漫漫,水涨船高……往日难以“推移”的“蒙冲巨舰”现在却“轻”如“一毛”了!真是“熟读生春水,入门见功夫”。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莫非没有这么的体会吗?我在教学早期,即使理论上否定“灌输型”,内心隐处却脉脉含隋,唯恐自己少“讲”了,漠视了学生的“读”,现在看来,“一直”“枉费”了多少“推移力”,培养的学生又怎么能浪遏飞舟“自在行”呢?语文课堂的主体应归在学生,让她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读懂读通。语文课内和课外阅读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诵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基础把握文本的关键内容、写作思绪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能生发出学生个体的情感反应、体验,并促进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认同,产生心灵之弦上的共鸣。
  第二境:为有活水来
  读书的第二境界真诱人!那“方塘”如镜,彩云倒影,天水相映令人眼花缭乱,天光水色在水中徘徊。这里的“徘徊”意在读书者应重复思索,朱熹这一看法和中提倡的学思结合是一致的。当代中也认为:“思维的过程是发觉矛盾处理矛盾的过程。”因此读书就得开动脑筋思索,就得自我设障立疑,培养多思、善思、乐思的习惯。“思虑者,智之道也”,意思是:深思熟虑是求智的法则啊!读思须紧密结合,读是基础,思是关键,其实就是读书的第二境界。
  “徘徊”的目标就在于寻根溯底,左右逢源,要找出“方塘”之因此“清如许”的原因。朱熹认为读书要有源头,要不停地开源,就像树有了根,枝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