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渔翁.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渔翁.docx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1/4/24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渔翁.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渔翁

  渔翁
  唐代: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翻译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销:消散。亦可作“消”。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见元结。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无心:陶渊明:“云无心而出岫。”通常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无须亦可。”严羽今后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今后,有关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赏析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她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关键形象。不过,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二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二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所以,渔翁不停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友好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次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标形象,她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伴伴随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见卷六十五。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好像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标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么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能够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