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糖怎么快速碎
饴、饧是糖的先字,出自“六经”及,糖字约出自西汉。
饴为形声字,食为形符,台为声符;义为用大麦芽或稻米等谷物熬制的稀状甜浆,今或谓糖稀。饴原谓拓浆,初见屈原中“内崇楚国之美”的一段章节里:“腼鳖炮羔,有拓浆些……”拓浆的拓,有学者认为通蔗,不是,乃通摭。摭义除指拾取,也指摭稻,即双季稻。清王灏的:“摭稻,春种夏获,七月再插,十月熟。”而这个稻字,甲骨文写作营。稻在殷、商时期就有栽培,到了战常谷物。拓浆即是当摭稻发芽时,把其中的淀粉加水分解,乃可得之。“腼鳖炮羔”中的腼鳖煮鳖和拓浆无关,“有拓浆些”是用于炮羔,即烤羊羔。羊羔烤前,须将其表面涂匀一层拓浆,或经风干。这么,烤后能起到皮面酥脆、皮色红润美观的作用。今制烤乳羊亦沿用此法。因此,屈原笔下的拓浆,或是饴的别称,或为饴字之前的称谓。
饧亦是形声字,食为形符,易为声符;义为用饴和糯米粉制成的块状固体。饧在古代习谓石蜜。晋葛洪卷四:“南越王献高帝注:汉高祖石蜜五斛,蜜烛注:蜡烛二百枝,白鹇黑鹇各一只。高帝大悦,厚报遣其使。”南越王是赵佗,秦二世时任海南尉。秦亡后她据海南、桂林、象郡等地,建立南越国,自称国王。汉初,高祖遣善于口辩的大臣陆贾出使招抚,封赵佗为南越王。赵向刘邦献石蜜等物,应该是她归汉称臣后所为。据此可知,石蜜之谓在秦、汉之际已经有流行。何谓石蜜?云:“石蜜……非石之类,假石之名,实出甘拓,变而凝轻。”意思是石蜜为拓浆提炼,凝后块状较硬,故借石以喻之。
糖为形声字,米为形符,唐为声符;糖义初指饴、饧类。西汉扬雄释“饧谓之糖”,又释糖“即干饴也”。这是说,块状的硬饧谓之糖,稀状的饴凝干后亦谓之糖。不过糖字的来历直接和饧相关。西汉史游:“枣杏瓜棣馓饴饧。”唐颜师古注:“厚强者为饧,饧之为言洋也,取其洋洋然也。”这里的含义是:饧按古读作tang,汉世读作yang,其后又别改饧从唐为餹,或从米为糖。饧、餹遂成二字。由此可知,糖字初写为餹。但餹字似不经用,后习写为糖。餹字为何从米?因为中国糖先前的取料不是甘蔗,而是大麦或稻米的芽。汉字往往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从米的糖字则是中国糖史起源的标签。
蔗糖来踪
蔗糖的制法始于天竺,传人波斯得到改善。唐初孟诜云:“石蜜、乳糖,波斯者良……蜀川者为次,今东吴亦有……此皆是煎甘蔗汁及牛奶汁。”可知波斯的块状奶糖在唐初已能在中国生产,仍被国人称为石蜜。
波斯石蜜是怎么做的?唐苏敬:“石蜜……出益州或西戎。煎炼沙糖为之,作饼块,黄白色。云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块。”益州在今四川境内,唐时称蜀郡;西戎为西北戎族的总称。可知波斯石蜜当初大约是在这两地被仿产。其背景应该和张骞通西域所开拓的“丝绸之路”相关。
波斯石蜜在何时传人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在她的著作中给出了答案:“沙饧石蜜,远国储珍。”“远国”是哪儿?三国时魏文帝曾和臣诏曰:“南方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桃石蜜?”所谓“西国”,即指西域的波斯国。而“沙饧”“储珍”也指明了这种石蜜是甘蔗制成的砂糖,当初是很珍贵的。张衡的话告诉我们,波斯的蔗砂糖最迟是在东汉期间传人中国的。
隋代,蔗糖在南中国的生产有了发展。隋代粤人杨孚:“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迮取汁,如勾饴饧,名之日糖……又煎而曝之,即凝如冰,破如砖。其食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