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预防青少年犯罪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基数很大,且在“质”上呈现恶化趋势,呈现为低龄化、暴力化、智能化、组织化的特点。青少年犯罪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思想道德教育是做人教育,通过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以及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改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首要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会影响有效预防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而青少年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群落,,但是基数很大,且在质上呈现恶化趋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不能也不允许让他们在不良的洪流中淹没,下面,我就预防青少年犯罪谈几点自已的感受和心得。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分析
青少年的年龄范围,一般是指14周岁至25周岁,其中重点是14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我国《刑法》中仅对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做出了专门规定。目前,青少年犯罪在我国犯罪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刑事犯罪比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0-2002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141622人,%,与1997-1999年未成年人犯罪总数104072人相比,%。在全国法院判处的刑事罪犯中,%%。”“2004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70086人,%。”总体而言,呈现以下特点:
1、罪年龄低龄化。2000年以来,14-16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高。据统计,“14-%%。而16-18岁的青少年犯罪率始终居高不下。”
2、组织团伙化。青少年犯罪案件多为团伙犯罪,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犯罪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可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犯罪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他们成立帮派或团伙。比如在2001年2月,福建省连城新聚镇警破获了一起团伙抢劫、盗窃案件中,团伙主要成员是六名16到20岁青少年成立了“蝎子帮”在当地发展了43名成员,实施寻滋事,抢劫、盗窃,敲诈勒索等犯罪21起,共抢得人民币150多元,收取保护费100多元,盗窃财物价值600元,砸毁饭店一家,打伤14人。对当地的治安造成极大的危害。
3、罪技术智能化。由于青少年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他们利用计算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年犯罪开始显现。不可否认,因特网在宏观上让广大青少年把握全球的动态和发展方向,但是,他们如果缺乏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各种形式的网络犯罪就应运而生。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