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21/4/22
祛痰剂
第1页/共77页
2021/4/22
一、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 属“消法”的范畴。
治证:痰证。
·祛痰剂·
第2页/共77页
2021/4/22
(1)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关系:
脾—由湿而生,聚湿成痰,“脾为生痰之源”;
痰 肾—痰之本为水,水泛成痰饮,“主水在肾”,
“肾为生痰之根”;
肺—因气而聚,滞留于肺,“肺为贮痰之器”;
咳喘
*《活法机要》:“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
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
因伤于 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祛痰剂·
第3页/共77页
2021/4/22
(2)常见的痰证
寒痰证
热痰证
一般之痰证 湿痰证
风痰证
燥痰证
痰证
中风、癫痫、
流注于脏腑、 痰核、瘰疬、
经络之痰证 肿瘤、眩晕。
·祛痰剂·
第4页/共77页
2021/4/22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燥湿化痰 — 用于湿痰证;(二陈汤、温胆汤)
2.清热化痰 — 用于热痰证;(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 — 用于寒痰证;(苓甘五味姜辛汤)
4.润燥化痰 — 用于燥痰证;(贝母瓜蒌散)
5.治风化痰 — 用于风痰证:
* 外风挟痰证(风痰咳嗽)— 止嗽散;
* 内风挟痰证(风痰上扰)— 半夏白术天麻汤。
·祛痰剂·
第5页/共77页
2021/4/22
三、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治痰必先
祛湿”
2.肺燥咳血者,不宜辛燥之剂,以免动血;外感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免留邪。
3.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证治准绳》
4.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燥、热、风的不同,配用相应之药治之;根据不同证型,可结合燥湿、清热温里、润燥、熄风、散结、开窍等法联合运用。
·祛痰剂·
第6页/共77页
2021/4/2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 陈 汤
第7页/共77页
2021/4/22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用法】
· 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
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二陈汤·
第8页/共77页
2021/4/22
【主治】
1、湿痰咳嗽证。
2、痰湿眩晕、瘿瘤。
痰湿滞肺,肺失宣降:咳嗽痰多色白;
痰阻气滞:胸膈痞满;
脾失健运, 痰湿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湿聚成痰 痰湿上凌于心:心悸;
阻滞清阳:眩晕。
·二陈汤·
第9页/共77页
2021/4/22
【病 机】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阻滞气机,胃失和降。
* 《医方集解》“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痰,
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成痰,随气升降,
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汤·
第10页/共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