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范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范文.docx

上传人:redkcbx064 2021/4/26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范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范文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1、范老师多少岁;
  课上孩子们交流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岁的话题。大家站起来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岁了。
  顺着书本上的问题(如上图),我顺势问孩子们:那你们猜猜范老师多少岁了?
  有两个孩子说:范老师21岁、22岁。
  哈,一年级孩子说起年龄总让人啼笑皆非的。
  记得上一届一年级,有个孩子指着一个刚毕业的女教师说,宋老师82岁。问那孩子,为什么要说82岁?那孩子说,数越大表示越年轻!哈!
  当两个孩子猜了我二十几岁后,接下来有孩子开始猜我四十几岁。
  问原因,说,范老师有点老了。
  唉,真伤心丫!
  还有的孩子站起来,都猜三十几岁。
  我让孩子们说说猜测的依据。
  成成站起来,扯着他高八度的嗓门说:“范老师都已经有了女儿了,而且和我们是一样大的,所以,我想范老师肯定满三十几岁了!”
  我夸奖成成是个会找线索,会推想的好孩子!范老师女儿都9岁了,怎么可能21、22岁呀!
  2、抓豆子
  到了实践活动中的抓豆子环节,孩子们欢快的闹腾开了,一片五谷丰登的'势态。(如图)
  抓一把蚕豆,数一数。
  抓一把花生估一估。
  再通过蚕豆与花生的实际大小,判断推想,一把花生的粒数肯定比蚕豆要多。
  花生和蚕豆的实际大小关系,有点像昨天习题中苹果和草莓的关系,需要孩子们调动生活经验,为数学推理服务。(如图)
  课上大家交流一下,前后沟通一下,好有意思!、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好多孩子带的蚕豆花生等都是熟的。所以,活动刚开始,就有宝贝抓着豆子嚷嚷:老师,这是熟的!边说边往嘴里塞。
  还有的小组,花生米没有带成,带了炒熟的花生果。结果,在抓花生米环节,整个小组索性剥开花生果,吃起了香喷喷的花生米。这样肆无忌惮的,也只有一年级的宝贝们了!
  翔可爱透了,在活动开始后,他执拗的举高小手,我蹲下身问,翔,怎么了?他说,老师,我奶奶煮的花生米可好吃了。不过今天带的是生的!
  如果下次带豆子,一定要叮嘱家长们,带生的!
  看似玩玩闹闹的一节课,从中也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搜集信息、估计、操作等活动经验,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