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丹县双孢菇产业发展规划( 2011 年— 2015 年)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我县各乡镇依据其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 积极发展双孢菇生产,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沿山冷凉灌区乡镇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加速发展沿山冷凉灌区双孢菇产业,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一、目的意义以沿山冷凉灌区为主发展双孢菇生产, 可充分利用我县海拔比较高, 气温相对低, 麦类种植面积较大, 秸杆畜粪资源丰富, 荒滩荒地多的自然优势, 发挥双孢菇生产用水少, 生产条件要求低, 技术简便易行, 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加快培育农村新型特色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走好节能、节地、节水和“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之路, 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对于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二、发展基础 1 、发展现状我县双孢菇生产从 2007 年在李桥乡东沟村试种成功后, 近年来, 在县、乡(镇) 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 双孢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种植区域从李桥乡迅速扩展到霍城镇、位奇镇、老军乡、陈户乡等乡镇, 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福建、浙江等地, 已成为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截止目前, 双孢菇种植已辐射全县8 个乡镇, 建成和在建全地下式双孢菇标准棚达到 120 0 多座, 种植 221 座, 面积达到 4 万多平方米, 生产总量近 32 万公斤。 2 、发展条件(1 )自然资源优势独特,交通条件便捷。我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 东靠永昌, 西临张掖、民乐, 南依祁连山, 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境内海拔 1549-4444 米, 总面积 平方公里, 辖区内有可耕地 万亩,荒山、荒滩等难利用地 万亩,土地利用潜力大。由于县境属于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具有日照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而集中、无霜期短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 ℃, 5-9 月份平均气温在 14-20 ℃, 特别是沿祁连山冷凉灌区, 夏秋气候凉爽,年均气温较平川区低 1—3℃,而双孢菇发菌的温度为 23℃左右,出菇阶段适宜温度为 16℃左右,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同时, 区内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及 312 国道横贯东西, 又是欧亚大陆桥的交通必经之地, 特别是兰新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复线的修建,为双孢菇的运销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2 )技术简单易行,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双孢菇生产技术简单、操作方便, 生产原料充足、生产成本低、投入少、效益高, 50 米长度的双孢菇棚年收入达 12000 元左右, 可实现当年投资, 当年见效。同时, 双孢菇生长期一般都在当年夏秋或秋末, 正值冷凉灌区农闲时间,冷凉灌区乡镇人多地少,户均劳动力在 人以上, 种植双孢菇可以变农闲为农忙, 实现周年生产,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3) 水资源利用率高, 有利于节水节地。我县水资源相对缺乏, 人均占有量仅 600 立米, 双孢菇生产需水少( 每棚双孢菇一个生产周期用水 15 立方米) ,生产用水量仅为大田种植小麦、玉米的 1/10 , 生产上可以合理调配水资源, 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极适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沿山冷凉灌区发展。同时, 双孢茹对于土壤要求不高, 建棚方式灵活, 不受地形、地力限制, 可利用戈壁荒滩、撂荒地、坡地等闲滩空地生产,不占耕地,有利于节约用地。就其生产特点,还可实现立体种植,造地发展。(4) 资源循环利用, 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我县是粮食主产区, 小麦、大麦常年播种面积 30 多万亩,年产小麦秸秆 15 万吨以上;牛存栏 万头, 年产牛粪 万吨, 小麦秸秆和牛粪等又为双孢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双孢菇生产后的废弃物可以用来作沼气填充料, 沼渣、沼液又可作为温室育苗、也可作为粮食、蔬菜作物和树苗的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 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5 )科技服务体系健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做强做大全县双孢菇产业,县上专门成立了设施农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服务组、市场营销组, 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农办、农委等涉农部门主要领导及技术骨干参与。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乡镇有农技站, 村有农民技术员, 社有科技示范户, 技术服务体系健全, 可为双孢菇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保障。(6 )政策措施优惠,可为双孢菇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为进一步激发群众积极性, 推动全县双孢菇产业发展, 县委、政府专门出台了一整套优惠政策, 对积极发展双孢菇产业的企业和个人, 实行资金补助和奖励政策,农户修建双孢菇大棚,政府每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