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医经典解读第 3 讲: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真武汤
伤寒论 84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文意。这是一个内伤脾肾之阳,水液内停,又外感寒
邪的太阳伤寒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肾病综合征病人又外
感寒邪的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太阳经层面的外感
病。太阳膀胱居下焦但是统摄膀胱经和营卫系统,与肾经
相表里,太阳经受邪外感寒凉就会发热抵抗,背部颈项强
痛,太阳经伤寒证。 汗出不解:发汗,用麻黄汤发
汗。本来太阳经伤寒证用麻黄汤发汗是正确的。但是,所
有的外感病都是因为内伤而引起的,他的治疗都和内伤及
旧有病邪分不开。本案内伤在脾肾阳虚,且旧有水饮内
停,比如说患者本身就有慢性肾病,尤其慢性肾炎、肾病
综合征,本身就是脾肾阳虚,水液内停,倘若保养不慎,
这时候外感寒湿,发表必加重病情!为什么汗出不解呢?
其一,没有可供发汗调动的阳气,其二,发汗,无论汗出
多少,内停水饮总不能离去,因为脾阳虚弱无力运化;而
且还进一步削弱了阳气。 其人仍发热:病家仍然发
热。为什么发热呢?寒邪由于表虚仍源源不断的侵入太阳
经。 心下悸:为什么心下悸呢?因为阳气不断削弱,
水饮内停之势不断加剧,心君不宁,故而悸动。患者自觉
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当心率缓慢常感到心脏
搏动强烈,心率加快时可感到心脏跳动,甚至可感到心前
区振动。心悸病是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
倦、汗出受邪等有关。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
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
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
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
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心下悸动。 头眩:头
目眩晕。为什么头眩呢?因为阳气虚弱,水饮阻滞经脉,
清阳不升。 身瞤动:身上肌肉跳动,小儿双目眨动不
停,大人不定处肌肉跳动,上下眼睑跳动,面肌痉挛……
这都是“身瞤动”之象,为脾所属。因为脾主肌肉,今脾阳虚
弱,水饮泛溢,经脉阻滞,故而身瞤动。 振振欲擗地
者:站立时颤颤巍巍好像要扑倒在地一样。为什么会振振
欲擗地呢?因为阳气虚弱,水饮内停,清阳不升,大脑昏
沉,故而如此。 真武汤主之:用真武汤主治。
为什么真武汤能治此病呢?因为本案病机是:脾阳虚弱,
寒水内停,外感寒邪。真武汤: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
姜温胃散饮,兼祛表邪;炮附子助白术扶助阳气,驱逐肌
肉皮内之水气。芍药益营柔肝而护阴气,且能利水。合
之,扶脾阳,逐内水,解外邪。故而为此病之主方。
本案其学术价值有二。其一,太阳伤寒证,若脾阳虚弱,
水饮内停,无阳可供发汗调动时,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当
以扶助脾阳驱逐内水为主,解表为辅。开创了肾病综合征
又加外感寒邪的治疗先河 《伤寒论》第三百一十七条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
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嗽,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文
意:少阴病:因少阴阳虚且体内本有水气引起太阳经外感
寒湿之邪的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从太阳经外感
期起),持续了二三天病情不见好转。也就是说,“恶寒,脉
微细,但欲寐”在少阴病发生之后一直存在。
至四五日:(可是到了)第四五天。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却出现了)腹部
疼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腹泻的症状,这是体内水液
排不出去,造成了水肿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水肿呢?因为
该病家原本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脏,脾虚水困,导致体
内本来就有水气,用现代医学的话来讲,此病家本来就是
一个慢性肾病病人;在偶感寒湿之邪后,寒湿之邪乘虚从
太阳经入里入少阴肾经,导致阳虚不能推动寒湿之邪外
出,寒湿阻滞经络,导致水气加重,出现明显的水肿现
象。水湿内盛,阻滞脾脉,故而腹痛;肾阳不足,气化减
弱,故而小便不利;水湿泛溢四肢,故而四肢沉重疼痛。
这些都是因为肾阳亏虚气化功能不足的结果。
其人或咳嗽,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此种病家
在临床症状上表现不一定一致)。有的(倘若肺气不足,水射
肺经,则会出现)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