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该如何面对.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该如何面对.doc

上传人:1656403**** 2021/5/6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该如何面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教学内容”问题,是语文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是,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一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通过一次活动“教什么”“学什么”,答案的获取似乎并不容易,甚至很不容易。
由于诸种因素乱麻般地纠结。“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几乎成了一个超级难题!
在诸种因素中,有客观的、教师个人难以左右的因素,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建设,确定性程度较高的语文教科书编撰,优质语文课程资源的供给,语文考试“考点”的清晰、考试信度和效度的提高等等。但其中也有一些主观的、语文教师通过努力可以把握的因素。我们就后一方面来讨论。
一、直面“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一个“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语文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并努力去澄清、分析问题,力求获得妥善的解决。
我曾于一所学校的语文组共同备课《清塘荷韵》。共同备课主要围绕“教什么”,即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
伊始。老师们的见解似乎一致,这篇课文教什么呢,异口同声,当然是“理解课文”。与许多语文教师相似,教研组老师也自觉不自觉地混淆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内容”。
我追问:“理解课文的什么?”“‘理解’是什么意思?”因为“理解课文”的说法,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这篇散文。似乎有老师认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似乎有学生必须达到的一个“理的顶点”,似乎有老师设定的、抵达“正确理解”的一条通道。
于是我们讨论:老师们想要学生达到的“理解顶点”是什么呢?它是从哪里来的?我希望通过讨论,了解老师们臆想中的“正确理解”是什么,经过的是什么通道;进而,讨论文学阅读教学中,时学生的解读经验(感受和理解),老师凭什么要规限一个“理解顶点”。
于是老师们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是课文的教学解读,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夹杂着对“教千么”和“怎么教”的考量。结果很有意思,老师们希望学生“理解”的“课文”,其实在老师的心目中是各人各个样子的。师1依单元主题“人贵有精神”,注意力聚焦在课文的前部分,认为主要是(莲子的)顽强的生命力。师2是从写法的角度,认为是情景交融,尤其是课文后部分写徘徊、纳凉两段,动静结合很美。师3基于自身的阅读体验,认为关键在“清”和“韵”的人生意境,“池花对影落”的哲理。师4是从作者出发的,联系季羡林一生的曲折经历,认为这篇文章不但是写荷花,而且是“托物言志”,表达季羡林对人生领悟的境界,聚焦点应该放在“季荷”这个称谓。
在交流讨论中,老师对自己的说法强调和补充,也提出了一些疑惑。比如:“把握作者对荷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悟”,“最终(课文的结尾段)还是生命力”“从描写人手来感受清韵”,“主要让学生感悟托物言志”“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等。几种说法之间相互辨析,比如:“怎样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相当的难度”“把生命力和清韵隔开,文章变成两格板啦”“应该放在荷花本身,而不是等待的过程”。还陆续出现一些新的说法:有博士生提出,应该抓住“荷的精神”,从“荷花”的文化意味解读课文、设计教学;另一博士生提出“不放弃,不言信。残荷之时对人生的感悟”;还有博士生认为“这种荷的形象——季荷,人生波折,达观”;有老师提出,“应该从课文中引用的诗句人手”。
两次备课,快一个月了,看来,“理解课文的什么”,不可能取得“正确的”答案。不但对“课文的什么”不能一致,就连“抵达对课文的理解的通道”,其多样性、复杂性,也实实在在摆到了老师的跟前。“正确的”、往往被老师预设成“唯一正确的”通道,看来是虚妄的。
那么,凭什么要规定学生们“正确的理解”呢?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为什么要事先主观地规定一个理解所到达的“顶点”呢?这是篇散文,散文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理解又是多元的。于是,我提出:能不能再相信一点学生,从学生的理解与感受出发,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能不能像读散文那样,来教文学作品,来教这篇散文?能不能像我们老师备课所经历的那样,让学生也能经历文学作品多元理解的阅读过程?
老师们似有感悟,备课组再行商议后,四位老师分别上了四堂(各两课时)《清塘荷韵》。第三次主题教研活动,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交流和讨论。任课的几位教师很有感触,兴奋感溢于言表,有老师说“从来没像这次感受到课堂是那么精彩”。学期末,老师们写出了这堂课的反思文章。
举这个案例,是想说明:
(1)语文教师在备课中,真实地面对“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尤其是面对一篇新课文时,往往不知所措。
(2)由于混淆语文材料同“语文教学内容”,表面上相同的课题,比如《清塘荷韵》,教师募实在教五花八门的内容。而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