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史总有其吊诡之处,“讲武堂”本是大清帝国为挽救内忧外患日趋危急的国运所做的最后努力之一,结果反而成了革命者的训练营。云南讲武堂:百年军校将帅摇篮在风雷激荡的清朝末年, 1909 年显得异常平静,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大事。实际上一切都在悄然变化。溥仪即位了,张之洞死了,革命者在各地紧张地活动,各省咨议局召开了首届常会……同在这一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诞生。讲武堂,是大清帝国为挽救统治所做的军制改革之一,鉴于落后的八旗军队无法应付新的军事形势,清政府决心要建立一支“新军”。讲武堂,便是为培养“新军”将领所设立的新式军事学校。创办于 1909 年的云南讲武堂,是全国 3所讲武堂中成立最晚的(另外两所为: 北洋讲武堂, 1906 年成立于天津;东北讲武堂, 1908 年成立于奉天即当今沈阳), 但对中国近代军事影响之大,堪与黄埔军校并称。亦有人评价称,在云南近代史上,曾有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对中国命运影响深远。“文”乃西南联大,“武”即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群灿若群星的学术巨匠;后者造就了一大批我国乃至亚洲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将领,包括: 2 位新中国元帅(朱德和叶剑英)、 20 多位上将、 3个国家的军队总司令、 300 多位将军,以及数以千计的校官和尉官。正是这些人,在此后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乃至抗日战争时期奋勇作为,以他们各自跌宕的人生经历,创造了 20 世纪上半页整个中国的“大历史”。首任校长李根源昆明,风景秀丽的翠湖西岸,一座杏黄色的走马转角楼默然伫立。这座与周围喧嚣风格迥异的传统式建筑,便是云南陆军讲武堂。为其选址此处的,是讲武堂最受尊敬的创办人——李根源。提起李根源,知道的人并不多。此人是晚清政府派往日本求学现代军事的官费留学生之一,与顾品珍、唐继尧、阎锡山、孙传芳、程潜等均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同学。与此同时,他还有另外两个身份:反清复明家族的后人,以及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的同盟会首批会员。对于李根源的后两个身份,时任护理云贵总督的沈秉堃显然并不掌握。正因如此, 1908 年底,即将在日本完成军事学习的云南腾冲青年李根源,才收到了这样一封改变中国命运的电报。电报是护理云贵总督沈秉堃发来的,大意是:希望李根源先生回国以后,立即回到云南,将委以重任。是时,沈秉堃正忙于复建讲武堂。其实,云南陆军讲武堂在 1907 年9月便已筹建,由于快速上马、创办仓促,学堂设施及教学质量均较差,以致开学之初尚有学员 86 名,一个月后就跑掉一半,只剩 41 人,勉强维持 7个月以后,只能关门大吉。沈秉堃痛定思痛,决定大批延揽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归来的“海归”滇人担任教官,而李根源则被他圈定为副校长人选。 1909 年,李根源回到阔别 5年多的昆明,第二天即受沈秉堃召见,当天晚上就被委任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监督”相当于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按照沈秉堃的要求,李根源负责筹措学校的开办事宜。不管是选定校址,还是设置学校机构,抑或购买教学器材,乃至骑兵、炮科使用的骡马,全都亲自过问。在其规划下,讲武堂选址定于昆明翠湖边空地上,主体建筑为中国传统的走马转角楼式的土、木、石建筑,呈正方形,东、西、南、北楼各约长 120 米、宽 10 米,对称衔接,浑然一体,特别是面积广阔的操场可容万人之众,后人故有“保定的课堂、云南的操场、黄埔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