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条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 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 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 30m- 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
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 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 封闭时间宜滞后 45d 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 温入模。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条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 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 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叶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 800mm- 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
凝土宜在 45d 后浇筑;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 :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 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 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 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 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 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 (如梁、板 1/3跨度处,连
梁跨中等部位 ) ,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 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 一般在 45d 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 60%,能更有效地 限制收缩裂缝。
3、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 水条
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5. 2. 2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 规定时间进行。
5.2.3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 土。
□设计
5.2.4 后浇带应设在受力、 和变形较小的部位, 其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 宽度宜为 700-1000mm。
5.2.5 后浇带两侧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其防水构造形式宜采用图 5. 2.5—l
5.2 .5— 3。
5.2.6 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水中养护 14d 后的限制膨胀率不应小于
o. 015%,膨胀剂的掺量应根据不同部位的限制膨胀率设定值经试验确定。
川材料
5. 2. 7 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水泥、砂、石、拌合水及外加剂、掺合料等应符合本规 范第 4. 1 节的有关规定。
5. 2 . 8 混凝土膨胀剂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 5. 2. 8 的要求。
IV 施 工
5. 2. 9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配合比除应符合本规范第 4. 1. 16 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