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

格式:doc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6/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 、地图的种类包括: 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比例尺三种表示:①数字式②文字式③线段式 2 、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 ①方向、②比例尺、③图例和注记。 3 、㈠确定地图上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③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④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4、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相同图幅的两幅地图关系: 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单(如:世界地图) 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如:学校地图)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1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 KCB 齿轮油泵是: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又回到)大西洋。 2 、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项目经线纬线形状半圆(弧形) 都是圆(极点除外) 长度相等有长有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3 、比较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 、比较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项目经度纬度零度线的确定本初子午线(0° 经线) 赤道(0° 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西各分作 180 ° 向南北各分作 90° 表示方法 0° 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西经用“W”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南纬用“S”度数的变化由0° 经线向东西逐渐增大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4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 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 4万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 ZYB-B 可调压齿轮泵半球;以 20°W和 160 °E 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 、纬度范围: 0° ?30 °为低纬度(气温高) ; 30° ?60 °为中纬度; 60° ?90 °为高纬度(气温低) 。 7、经纬网的作用: 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 陆地占 29% , 海洋占 71% , 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2、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可调压渣油泵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是杨利伟。 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南极洲、⑥欧洲、⑦大洋洲。( 注意看 P23 图2- 19和图2- 20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 中国位于亚洲。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4 、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 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太平洋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高压渣油泵的大洋。 5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苏伊士运河( 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1 、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 KCB-300 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2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5 种基本类型。 4 、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 地面坦荡, 边缘陡峻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海拔不高,地面起伏,坡度和缓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5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齿轮油泵 kcb 55 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6 、海底地形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组成。 7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褶皱、断层、地震、火山等;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阳光、海浪、风蚀、流水等。) 8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高压渣油泵部位是山谷,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是山脊。第四节海陆变迁 1 、《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他认为在 2 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互相连接的一块大陆“泛大陆”, 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泛大洋”, 后来原 NYP 高粘度泵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涣涣地飘逸分离逐渐的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2、 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地球岩石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