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对当代艺术的个人看法通过对现代艺术的学习和了解,我越发的喜欢上了西方现代艺术,不仅仅因为他的历史, 更是其他民族的精髓的具体体现, 集合了创新, 逻辑, 美学, 数学, 幻想等, 多方面全面立体的展现,更加是这门艺术博大精深。西方的艺术从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可以说,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主要艺术形态, 如绘画、雕塑, 包括一部分工艺美术, 都退居二线, 而反映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艺术样式走向前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观念在先”,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环境艺术等。由这些大类又产生了偶发艺术、光效应艺术、摄影艺术等。英国当代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 20 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最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实验性。”此外, 当代艺术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它能够直接地表现、描述或再现一个事件, 可以切入当代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 比如性别问题、种族问题、身份问题以及个人生存状态问题等。甚至更大一点的环境问题、宗教问题、地缘政治问题和人类文化格局问题, 都可以在观念艺术里进行表现。而它们的表现幅度、广度和深度, 是包括绘画和雕塑在内的传统艺术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当然,传统型的艺术并不甘居边缘,就以绘画为例,虽然被边缘化了, 但人们并不甘心。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 诸如对各种新观念、新技法、新材料运用的可能性的试验,一直在进行着。在上世纪 80 年代,由于新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 当时一些乐观、保守的评论家甚至认为会迎来绘画的复兴, 绘画会重新成为主流的艺术形式。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上世纪 90 年代后,观念艺术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诸如电脑艺术、计算机版画、多媒体艺术等也不断充实着观念艺术的内容。就世界艺术发展而言, 现在有很多迹象表明, 早期的、本来具有强烈的文化反叛特征的观念艺术, 如装置艺术、表演艺术等, 已越来越大众化、风格化、样式化。但与此同时, 当代艺术还在其无限的推进中试图寻找一种非艺术的社会形式和日常生活形式, 以期不断拓展艺术语言的边界、形式和领域。当代艺术的评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当代性。从这个意义而言, 当代艺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概念, 而当代艺术在取代了“前卫艺术”、“先锋艺术”等概念后, 就意味着成为一种最先进的艺术方式。它不仅承载了前卫、先锋的意义, 而且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一个与传统对立的身份。这种身份决定了它需对现存的一切重新审视, 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 从视觉的角度介入现实, 反思现实,批判现实。当代艺术特别在意艺术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这样一来,“当代性”不仅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核心, 也意味着当代艺术的双重任务: 首先, 当代艺术必须继续面对现代性直到今天都未能完成的任务, 尤其当下的中国还处在现代性的建设中; 其次, 当代艺术必须面对当今时代特有的新现象, 如电子图像、数字图像、因特网等当下这个时代特有的一些物质形式。当我们说某件作品具有“当代性”时,就意味着这个作品具有关注现实的性质。当然, 这或多或少是种褒扬的说法, 但并不等于具有了“当代性”的艺术作品就必然是好作品。“当代性”是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但对具备这个时代属性的作品本身该如何评价,还有许多因素。具体以绘画来谈。第一, 我们判断当代艺术作品价值时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首先要在作品中寻找艺术家想象与思想的痕迹。换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