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我对当代艺术的看法.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对当代艺术的看法.doc

上传人:fy3986758 2016/6/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对当代艺术的看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在学习了一学期的当代艺术, 使得我充分认识到了当代艺术的特点, 由此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艺术,直接从字义上看,“当代”可理解为当下的、正在发生的,与“过去的”、“传统的”相对。一般来说,国外美术机构都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艺术统称为“当代艺术”。但就像一些西方理论界更喜欢将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西方艺术称为“西方当代艺术”一样, 各种时间概念的说法背后都有美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判断理由。譬如,在西方艺术史的情景状态中,“反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当代艺术出现的先决条件。现代主义是什么?简单地讲, 就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在欧洲美术史上出现的以艺术本体语言研究为前提的各种形式主义流派和思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流行主义、照相现实主义等等。虽然它们的主张和实践各不相同, 但都否定内容对形式的约束, 以精英的姿态宣布与传统表现法则的彻底决裂, 探索和追求新的艺术形式, 创造纯形式语义的“现代”艺术。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而当代艺术首先就是反对这种就事论事的精英主义观念和形式主义的终极真理, 追求不断创造和反叛, 崇尚个体意义的价值实现。其次, 则是意欲颠覆建立在形式叙事上的现代主义传统, 力图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 主张艺术返回到社会现实中去。这里变化的主要契机,是“二战”引起的人对生存价值的思考。于是,西方习惯把“二战”结束作为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在时间上的分水岭, 然后依据文化取向和美学诉求的异同,将 19 世纪中期到二战前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 其后的则称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或“当代艺术”。从严格的意义上,西方学界则将举办于 1969 年的“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视为当代艺术的起点, 因为正是该展强调了: 无论是作品、观念, 还是过程、状态、信息等艺术形式, 最终都是为了表达艺术家的立场和态度。从此, 艺术家对现今状况所作的意识判断, 成为当代艺术展开工作的基础,“当代艺术”一词正式出现。然而,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和“当代艺术”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被明确定义过。面对各种艺术现象,结论也不一致。最典型的观点有三种:一种是将上世纪 80 年代的艺术看作是“现代艺术”,将上世纪 90 年代的艺术理解为“当代艺术”;第二种观点是直接将过去三十年出现的实验艺术看作是“当代艺术”;第三种则以艺术现象和艺术风格为依据,认为“当代艺术”涵盖了政治波普、新生代、泼皮艺术、卡通艺术等。这几种结论无法统一的现状, 是由中国艺术本身短暂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艺术史曾发生过断裂的地区来说,情况的确总会复杂得多。中国当代艺术在今天几乎已是人人皆知的名词。尤其在艺术界, 好消息和坏消息几乎都和它有关。正像评论家朱其所说:“这个词越来越像一个箩筐,好像什么东西只要扔进去,都是当代艺术。它在中国正在变成一个没有标准的时髦标签。”尤其当资本介入后, 当代艺术成了制造“天价”神话的基地。在商业化的推动下, 当代艺术开始朝时尚产业发展, 在认识上也很混乱, 各种说法和做法扰乱了视听。因此, 常常有学生问我“什么叫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既然这个问题有急需定义和讨论的必要,我今天就在这里先做个发言。当然,“当代艺术”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一个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