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doc

上传人:xzh051230 2021/5/13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在当今新教法迭出的语文教改大潮中,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被许多人忽视。有人认为它“过时”了,还有人认为与其让学生读,不如多讲一些,也就是认为“读”浪费了“讲”的时间,其实,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较浅显的,学生基本上能看懂。吕叔湘先生说:“白话文学生完全看得懂,教师完全可以少讲或不讲,个别地方学生不理解的就讲一点。”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基于此,我认为在实施现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同时,适当结合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学生在初读时,也许会感到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文中渲染的那种父慈子孝的真情就会使学生激动不已,受到强烈的感染。可见,反复诵读,时间长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就会丰富起来,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讨究有所得之后,还要吟诵,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语感。二、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汉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古人对此深有研究,如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数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荆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长。”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诵读对理解课文的作用。当然我们教学时要将诵读和理解结合起来。
如,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后,搞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重点训练学生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加大力度。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由此,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和理解了其中的感情。所以知识的理解不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由学生去读、去悟,诵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
三、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如,我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并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同学们沉浸在充满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又如姜孟之的《一双手》,仅通过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