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陆法会水陆法会是佛教寺庙中所举行的大型佛事活动,它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有的叫水陆道场,水陆斋,因为这种佛事是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设。水陆法会所需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对先亡者祖先幽灵所作的追善菩提,二是将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及其眷属,得以延寿增福。三是救济六道众生普超三界。水陆法会的缘起,据《释门正统》记载:相传梁武帝梦见一位神僧告诉他, 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为何不作水陆斋普济他们?这是所有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但该如何普济法,梁武帝问了很多僧人,他们都说不知道。醒来后,梁武帝又问宝志禅师,禅师建议他广寻佛教经论,将会有个结果。于是,梁武帝把许多贝叶经搬到法云殿,早晚披览,经过三年时间,撰成水陆仪文。随即在金山寺依仪修设。梁武帝亲临法会,并诏僧佑律师宣读仪文。这是水陆法会的肇始。又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三载,水陆法会经周、隋变乱后不在实行。唐高宗咸亨中( 670-673 ),西京法海寺神英禅师梦中受异人指点,得到梁武帝所撰仪文,水陆斋会遂流行天下。宋神宗熙宁中( 1068-1077 ),东川杨锷根据梁武帝仪文,撰成《水陆仪》三卷,盛行于世。元佑年( 1093 年)苏轼为亡妻宋氏设水陆道场,撰《水陆法像赞》十六篇,称为“眉山水陆”。南宋时,史浩路过金山,见水陆法会之盛,乃施田一百亩, 作《仪文》四卷,四时启建水陆大斋, 称为“北水陆”。南宋末,志磐又根据史浩的《仪文》续成《新仪》六卷,称为“南水陆”。由此可见,水陆法会是宋代兴盛起来的。元代和明代对水陆法会都极为重视。明代的株宏见“北水陆”仪文前后错杂,施行时也随意变化,于是取“南水陆”仪文重加订正。成为《水陆修斋仪轨》六卷。清代的咫观又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十卷。现在通行的清道光间仪润汇集株宏订正的《水陆仪轨》。水陆法会有三大特点:一是时间长,多则四十九在,少则七天,最少也的三天。二是规模大,参加的僧人可多达千人,一般需要三两百人,起码不得少于七八十人。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种常见法事无不包括在内,还要悬挂多则两百余幅,少则一百二十幅“水陆画”。这些画需要宽敞的大殿才能挂得下,因此,举办这样的法会,非大寺庙莫属。“水陆画”可分为三类:一是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诸天、明王、罗汉、护法神等。二是道教和中国民间神祗,如三清、十二真君、五岳、二十八宿、列曜, 六丁六甲、八仙等。三是佛道和民间信仰并已汉化的龙王、阎王、、六道中的畜生、饿鬼和其他鬼魂等。在法会上悬挂“水陆画”中的某些画幅,就是代表要召请的某些“尊神”。再经下面所述的某种仪式,被请到的就光临。法会后再恭送,送毕,将画幅取吓卷好下次再用。这是一种专用的佛事人物画,平时不能挂,更不能拆开单幅挂。水陆法会的道场会为外坛和内坛。外坛多设于环绕大殿或法堂的厢房配殿中,是念经诵佛的坛场,远不如内坛热闹,仅为法会烘托气氛。内坛多设于寺庙中心的大殿或法堂,是法会活动的主要坛场,前来观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