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蒹葭教学设计精编WORD版
《蒹葭》教学设计
李玲名师工作室 唐秀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2)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三、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它愈加散发出醉人的芬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长满芦苇的河畔,去品味醉人的《蒹葭》。
(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全班自由朗读。
2.指名三位同学各读一节。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走进画面。听完后用“我依稀看见了______(蒹葭、伊人、抒情主人公) ”这样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引导朗读“苍苍、萋萋、采采”。
“苍苍、萋萋、采采”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蒹葭这样声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双声叠字。
,感受韵味。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憧憬、喜悦)加一个叹词试读一下。屏幕出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位美丽的女子还可能在哪里(
在心中)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师再追问:奋力向前,追寻了多少次?
生:“两次”、“三次”、“六次”。
师:其实既不是两次、三次,也不是六次,而是无数次,只要生命不息,追寻就不止。我们从抒情主人公持续不断的追求中读到什么精神?生:执着。
师:是啊,正是主人公的执着成就了他的经典。让我们再读这首诗歌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吧!
(
生:焦急 失望 怅惘 痛苦可望不可即)。
师:哪个字体现了这种情感?生:“宛”。
师:读出如果加个感叹词,应加主人公心中淡淡的惆怅。个读,齐读。
溯游从之, 唉!宛在水中央。
师:我们不能篡改诗歌,所以应该把“唉”的情感加在“宛”上。
5. 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美丽的,朦胧的。就象朱熹说的: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不可得者,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他追寻的仅仅是爱人吗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生:寻梦、看到摸不到的东西、幸福、寄托、最美好的东西。
师:是的,就像一则广告中所写: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心情。
伊人就是你我心头一个不可言说的梦。《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就在这个好战的地方竟有这样一首诗,这就告诉我们对美好的事物的追寻是永远都存在的。让我们一起背诵一下诗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