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棵小桃树》名师教案(部编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作者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明写的是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那个疯狂的虐杀一切的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到小桃树的成长经历与贾平凹成长经历的相似之处。同时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探究课文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明暗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一树桃花一树诗,千树花语为谁痴?”自古,桃花、桃树、桃木就是春天和美好的代名词。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棵小桃树”却是个弱者。它有着怎样的命运和情操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
(二)资料链接
贾平凹(拼音:JiǎPíngwā,1952年2月21日-),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2015年,凭借《老生》入选2014年新浪年度十大好书之首。2016年1月22日,贾平凹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对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保留的花苞,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此方法一般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