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 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 定的涵义。“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所谓“风骚”, 指的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 作的诗歌。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旦,并称的两个“第 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二、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耕归)人。其作品有《离骚》、
《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 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 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 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 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 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三、 解题:1.《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 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 表作,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 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 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体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代表忧愁,“离骚”即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共有373句,是屈原的思 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内心忧国之思的作品。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按照司马迁、班固的解释,离一通 “罹”,遭遇;骚 忧愁。
近世学者,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 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钱钟书认为有两层含义:
一是“骚”(忧愁)而欲“离”(告别);
一是“骚”而欲“离”不能,弃置而复依恋,无可忍而又不忍,欲去还留,难留而亦易去。
总之,《离骚》是抒发忧国之思的浪漫主义杰作。
四、课文讲解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