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红烛》教学简案设计(上).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红烛》教学简案设计(上).docx

上传人:1017848967 2021/5/18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烛》教学简案设计(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红烛》教学简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创作背景:
  《红烛》: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闻一多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新诗格律化
  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他们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但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建筑美就是要求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句(行)与句(行)之间要均齐。徐志摩、闻一多等是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
  作品主题:
  《红烛》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光明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表达了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任务一】理解重要词句
  1.《红烛》一诗,“吐出你的心来比比”一句中“吐”字有什么作用?
  点拨: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2.《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点拨: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任务二】分析篇章结构
  《红烛》一诗,请梳理诗人的抒情脉络。
  点拨: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