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鳝产业发展趋势及网箱养殖技术 2013 年 05月 06日 14:55 来源:长江大学黄鳝研究所设置字体:【小中大】杨代勤(长江大学黄鳝研究所) 黄鳝养殖目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 目前的养殖状况 黄鳝养殖形式多样。由于黄鳝能在各种不同的淡水水体内栖息,因此黄鳝养殖形式多样,有水泥池有土养殖、水泥池无土养殖、池塘、湖泊、水库网箱养殖、稻田网箱养殖等。 养殖黄鳝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养殖黄鳝不受投资多少的限制,经过 4-7 个月的养殖, 到当年年底可以见效, 养殖效益一般为: 1m2 产黄鳝 3 公斤, 产值 120 元-18 0 元,纯利润 50-70 元,亩纯利 3 万元-5 万元。 群众养殖热情高, 发展迅速。黄鳝养殖近年发展非常迅速, 仅湖北省的养殖产量为: 2000 年仅 5000 口网箱,产量 2000 吨,产值 亿元; 2001 年发展到 12 万口,产量 5000 吨,产值 亿元; 2002 年达到 30 万口,产量 万吨,产值 亿元; 2003 年达到 150 万口,产量 万吨,产值 16 亿元; 2004 年达到 250 万口,产量 万吨,产值 20 亿元; 2005 年达到 300 万口,产量 万吨,产值 24 亿元; 2006 年达到 350 万口,产量 万吨,产值 28 亿元; 2007 年达到 400 万口,产量 万吨,产值 29 亿元; 2008 年达到 300 万口,产量 万吨,产值 30 亿元。规模化、产业化和工厂化的养殖方式已开始起步。如大面积网箱养殖、水泥池无土养殖、温室养殖等均在各地开始出现, 为黄鳝的工厂化、规模化养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养殖与暂养并存,赚取季节差价。现在养殖均依靠野生黄鳝苗种,引种时间迟,成活率低,养殖时间短,效益主要还是依赖于季节差。还没达到完全意义上的人工养殖。养殖者养殖技术不一致,养殖成功和失败者共存,每年几乎都有近 1/3 的养殖户亏本,只有 1/2 的赚钱。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苗种问题。目前黄鳝人工繁殖技术还没有完全攻克,养殖所用苗种均来自于野生苗种,使得引种费用过高,苗种供应越来越紧张,同时引种过程中死亡率高,有时甚至达到近 100 %的死亡。同时不法商贩利用这一情况大量行骗,使农民上当受骗的不少。疾病问题。黄鳝的死亡归根结底是鱼病,目前养殖过程中发现黄鳝疾病有近 30种, 且有 4-5 种病常发生, 死亡率高, 目前对鳝病专门进行研究的还较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攻关解决。如出血病、昏迷病(上草病)、打转病等。 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化问题在养殖过程中应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如红霉素、呋喃唑酮、激素等。 池塘网箱养殖黄鳝池塘利用率低问题目前养殖方式仅为每年的 7月-10 月,有约 7-8 个月时间养殖池塘是空闲的。黄鳝特殊的生物学特性 1 、形态特征 体形: 呈蛇形,前端管状,向后渐侧扁,尾尖,适应于穴居生活。头部器官: 口大,端位,上下颌发达,上下颌上有许多颌齿,适应动物食性,便于捕食。眼小,皮膜覆盖,但嗅觉、味觉发达,适应夜间觅食。鳃孔狭窄,左右鳃孔在峡部愈合成一个倒 V 型的孔,鳃三对,鳃丝极小,退化,故黄鳝呼吸主要靠口咽腔,不适应深水生活。躯干部: 呈圆筒状,体表粘滑,无鳞片,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及药物较敏感; 无胸鳍、腹鳍和背鳍等,水体中游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体色:身体为黄褐色或青褐色,并分布有许多黑色斑点。同时体色也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如青色、灰色、红色等。生活习性对环境的要求溶氧:由于主要靠口咽腔壁呼吸,对水体溶氧要求不高,只要身体潮湿就不会缺氧死亡。但不适宜深水生活,若在深水中要有水草等附着物。硫化氢: 为有毒气体, 主要产生方式是水质恶化, 有机质过多引起。黄鳝对其敏感, 易中毒或致病。氨:为有毒气体,黄鳝对其敏感。氨过多黄鳝易中毒或致病,如鳃孔出血等。产生原因是水质差,有机质过多或水体呈碱性导致的。 PH 值:要求水体为中性偏微酸性较好,具体 PH 值为 - 为好。当超过 以上对黄鳝生存及生活影响不好。水温: 适宜水温为 15-30 ℃, 最适水温为 24-28 ℃。当水温低于 15℃黄鳝摄食很少, 低于 10℃停止摄食,转入冬眠。水温超过 30℃摄食量也减少,超过 32℃其摄食很少,会出现热昏迷。有机质: 部分有机质是黄鳝的补充食物。但有机质过多会耗氧, 引起水体水质恶化, 产生有毒气体,如氨、硫化氢等。故有机质过多要及时清除。生活习性穴居:打洞或在水草中栖息; 昼伏夜出:白天活动少,静伏洞口,等待食物,晚上出洞频繁活动,主动觅食; 冬季休眼:水温低于 10℃潜伏洞中休眼。食性 3